
槍彈的一種。 * 射入身體後變形,造成重創。國際公約禁止使用。因首先是 英國 人在 印度 達姆達姆 (Dumdum)的兵工廠制造的,故名。 王西彥 《死在擔架上的擔架兵》:“尤其是大腿上那顆達姆彈,從前面穿進去,卻把後股爆去了一半,腐爛的肌肉已經開始發臭。”
達姆彈是一種被國際公約禁止使用的特殊槍彈,其名稱源于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達姆達姆(Dumdum)兵工廠,因該地最早由英國殖民者建立兵工廠并生産此類子彈而得名。以下是其核心特點及影響:
結構特性
達姆彈的彈頭設計不同于常規子彈,其前端通常為軟質金屬(如鉛)且無全金屬被甲包裹。這種結構使彈頭在射入人體後迅速擴張變形,形成類似“開花”的效果,因此也被稱為“開花彈”或“入身變形子彈”。
殺傷機理
由于彈頭變形後無法穿透人體,能量會在體内劇烈釋放,造成淺層組織大面積撕裂傷,傷口直徑可達子彈口徑的十倍以上。這種創傷不僅難以救治,還會導緻劇烈疼痛和嚴重感染,故被稱作“死亡之吻”。
曆史與禁用
達姆彈于19世紀末由英軍首次在殖民地使用,但因殺傷效果過于殘酷,1899年《海牙公約》明确禁止在戰争中使用此類擴張型子彈。不過,部分國家仍将其用于狩獵或特定執法場景。
其他别稱與影響
除“達姆彈”外,它還有“榴霰彈”(誤稱,實際與榴霰彈原理不同)等别名。其設計理念影響了後續子彈的發展,例如現代空尖彈等雖未完全違反公約,但同樣追求停止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國際公約細節或曆史案例,可參考相關軍事文獻或法律條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