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子·地數》:“故天下之君頓戟一怒,伏屍滿野,此見戈之本也。”後因以“頓戟”指動用幹戈引起兵戰。《南齊書·高帝紀上》:“入兵萬乘之國,頓戟象魏之下。”
“頓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字面解釋
“頓”指突然停止或暫停,“戟”是古代長柄兵器。字面可理解為“停止揮戟”,比喻在戰鬥或沖突中突然中止行動。
引申含義
根據《管子·地數》的記載,“頓戟”更多指君主因憤怒而動用武力,引發戰争。如原文提到:“故天下之君頓戟一怒,伏屍滿野”,強調武力沖突的爆發性後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管子》原文或相關史學注解。
《頓戟》(dùn j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戟(一種古代的兵器)揮動後停頓的形象,也比喻事情突然停滞、不動。
《頓戟》這個詞的部首是“戈”(gē),由5個筆畫組成。
《頓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兵器的使用,戟是一種長兵器,其形狀如同此字的古體寫法,表示戟在猛烈揮動後停頓的姿态。
在繁體字中,頓戟的寫法為「頓戟」。
古代漢字的寫法會因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然而,《頓戟》這個詞的字形在古代寫法中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事情進展到關鍵時刻,卻因為某個因素導緻頓戟不前。
2. 在戰場上,頓戟的時刻可以給敵人以緻命的打擊。
組詞:頓挫(dùn cuò)、戟擊(jǐ jī)。
近義詞:頓犯、頓挫、停滞、停頓。
反義詞:順暢、一馬平川、前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