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衰,不廢。 南朝 陳 徐陵 《禅位陳王玺書》:“雖復質文殊軌,沿革不同,歷代因循,斯風靡替。” 明 夏完淳 《大哀賦》:“聖人勵玉衣而靡替,垂翠裘而獨悶。”
“靡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í tì,其核心含義是不衰、不廢,常用于形容某種傳統、制度或精神長久延續而不中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拆解:
深層含義:強調事物曆經時間考驗仍保持原貌,未被取代或消亡,如制度、風氣等的傳承。
南朝·陳 徐陵《禅位陳王玺書》:
“雖復質文殊軌,沿革不同,歷代因循,斯風靡替。”
意為:盡管形式與内容各有差異,但曆代沿襲,這一傳統始終未衰。
明 夏完淳《大哀賦》:
“聖人勵玉衣而靡替,垂翠裘而獨悶。”
指聖人的德行與功業長久不衰。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或古籍原文。
靡替(mí tì),意為消亡、滅亡。它由“靡”和“替”兩個字組成。
“靡”字的部首是“革”,它的總筆畫數為13。部首分解:①從“皮”字旁,表“人”的質地;②從“古”字邊,表示多年以前的事情。同時,“靡”字是由“巳(四聲)”和“彌(四聲)”組合而成的。
“替”字的部首是“曰”,它的總筆畫數為9。部首解釋:“曰”是象形字,表示顯露、表達。同時,“替”字是由“日(三聲)”和“貝(四聲)”組合而成的。
“靡替”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中,用來形容草木凋零、無生氣。現在引申為消亡、滅亡的意思。
在繁體中,“靡替”的寫法為“靡替”。
在漢字的古代寫法中,“靡”字的形狀更像是一個四畫的人形,但現在的寫法統一為六畫。而“替”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筆畫稍有不同。
1. 這個帝國的輝煌将在戰争中靡替。
2. 曆史上許多王朝紛紛靡替,沒有一個能永遠存在。
靡麗、靡費、靡革、替代、替身、替罪羊。
消亡、滅亡、消散。
興盛、繁榮、昌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