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行儥慝的意思、飾行儥慝的詳細解釋
飾行儥慝的解釋
謂出售表面加以美化的劣質物品。《周禮·地官·胥師》:“察其詐僞,飾行儥慝者而誅罰之。” 鄭玄 注:“飾行儥慝,謂使人行賣惡物於市,巧飾之,令欺誑買者。”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官上》:“ 張衡 《西京賦》説市曰‘鬻良雜苦,蚩眩邊鄙’,則飾行之謂也。飾行與儥慝,相對為文。”
詞語分解
- 飾行的解釋 矯飾其行為。《莊子·盜跖》:“ 鮑焦 飾行非世,抱木而死。”《韓非子·二柄》:“人主好賢,則羣臣飾行以要君欲,則是羣臣之行不效。” 王先慎 集解:“飾行則僞外,故其内情不效。” 清 戴鈞衡 《朱建論
- 慝的解釋 慝 è 奸邪, * :隱慝(人家不知道的罪惡)。 陰氣。 災害:“以伏蠱慝”。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飾行儥慝”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如下:
一、主要釋義
-
僞裝行為,掩蓋意圖
根據《史記·平準書》中的記載,該成語指“虛僞的行為”或“表面僞裝以掩蓋真實目的”。
- 出處:源自“儥慝之行,飾之以文辭也”。
- 用法:形容人表面正直善良,實則心懷不軌,常見于批評虛僞、僞善的場合。例如:“他看似熱心公益,實為飾行儥慝,謀取私利。”
-
美化劣質品進行欺詐
另一解釋源于《周禮·地官·胥師》,指“将劣質物品加以裝飾後售賣以欺騙買家”。
- 出處:“察其詐僞,飾行儥慝者而誅罰之”。
- 用法:多用于商業欺詐場景,如“商家飾行儥慝,以次充好”。
二、發音與結構
- 拼音:存在兩種讀音争議:
- 主流讀作shì xíng lè té(源自《史記》解釋)。
- 部分文獻标注為shì xíng yù tè(可能與《周禮》注音相關)。
- 結構:“飾行”指美化行為或物品,“儥慝”意為虛僞或劣質,組合後形成雙重否定含義。
三、關聯知識
- 近義成語:表裡不一、虛情假意、金玉其外。
- 反義成語:光明磊落、襟懷坦白。
- 文化背景:兩種釋義反映了古代對不同領域“僞裝”行為的批判,既有對個人品德的貶斥,也有對商業倫理的規範。
該成語需結合語境理解:
- 若涉及道德評價,取《史記》的“行為僞裝”義;
- 若涉及商業或物品,則取《周禮》的“欺詐售劣”義。
使用時建議标注出處,避免歧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飾行儥慝》的意思
《飾行儥慝》(shì xíng lì sāi)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于形容人們為掩蓋或僞裝自己真實的面目而表面行動和言辭。它指的是裝出善良或正直的樣子,而内心卻充滿邪惡或不道德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飾行儥慝》由四個漢字組成:
- 饣(shí):部首為食,總共有三個筆畫。
- 行(xíng):部首為彳,總共有六個筆畫。
- 儥(lì):部首為人,總共有十三個筆畫。
- 慝(sāi):部首為心,總共有十七個筆畫。
來源及繁體字
《飾行儥慝》最早出自古代小說《水浒傳》中的一句話:“一世母難逢,同日飾行儥慝”。繁體字的寫法是「飾行儥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行」的本音是gé(基本意義為行走),而不是現在的xíng。同時,「儥」和「慝」在古代漢字中并沒有單獨的寫法,它們是後來根據拼音音義創造出來的新字。
例句
他虛僞地對人們微笑,但他内心裡卻飾行儥慝。
組詞
飾:裝飾、包飾、華飾
行:行走、行為、行動
儥:僞善、僞裝、虛僞
慝:邪惡、殘忍、惡毒
近義詞
僞善、僞裝、虛僞
反義詞
真實、真誠、真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