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進饍 ”。1.奉上食物。《後漢書·逸民傳·嚴光》:“舍於北軍,給牀褥,太官朝夕進膳。” 唐 白行簡 《李娃傳》:“生惶惑發狂,罔知所措,因返訪布政舊邸;邸主哀而進膳。” 清 吳振棫 《養吉齋叢錄》卷二四:“進膳有膳單,每日膳畢,指出某物賜某處賜某人。”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豈徒事舅姑而已,乃若小叔、女妹,一切供役,自理髮、浴身、進饍、獻茶、浣衣、濯足,一若固然。”
(2).猶進食。《剪燈馀話·長安夜行錄》:“若 岐王 進膳,不設幾案,令諸妓各捧一器,品賞之。”《明史·成祖紀二》:“視軍士皆食,始進膳。”
“進膳”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為他人提供或呈送食物,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侍奉尊貴者的場景。例如:
多用于形容尊貴者(如帝王、貴族)用餐的行為,強調禮儀性和正式性。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明史》等古籍原文,或查閱《紅樓夢》相關章節。
進膳(jìn shàn)是一個漢語詞彙,拆分部首為辶和⺼,共有10畫。進膳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宮廷飲食文化。
在繁體字中,進膳的寫法為「進膳」。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進膳的古代寫法可以是「進膳」。古代人們注重食物的進餐儀式,特别是在宴會和宮廷之中,進膳被視為一項重要的禮儀活動。
以下是一個例句:“宴會準備充分,服務員持托着美味的進膳進入宴會廳。”在這個例句中,進膳表示的是提供食物的意思。
在組詞方面,與進膳相關的詞彙有進食、膳食、進餐等。
近義詞包括進餐、用膳、進食,反義詞則可以是斷食、禁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