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薄;輕佻。《宋史·徽宗紀贊》:“ 蔡京 以獧薄巧佞之資,濟其驕奢淫佚之志。”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客魏始末紀略》:“ 客氏 久厭國臣獧薄,而樂逆 賢 憨猛好武。” 梁啟超 《談薮·自助論》:“權詐獧薄之徒不與焉。”
獧薄(拼音:juàn bó)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輕浮淺薄、不莊重,常用于形容人的品性或言行。以下從字形、釋義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解:
從“犬”部,本義指犬性急躁,引申為輕佻、浮躁。《說文解字·犬部》釋:“獧,急也。”段玉裁注:“人性之急者亦曰獧。”
本義為草木叢生處,後衍生出淺薄、不厚重之義,如《莊子·山木》雲:“吾守形而忘身,觀于濁水而迷于清淵……薄之至也。”
二字合成“獧薄”,強調性情浮躁且缺乏深度,含明顯貶義。
釋為:“輕浮淺薄。”
典籍例證:
《孟子·盡心下》:“狂者進取,獧者有所不為也。”趙岐注:“獧,疾也。謂急疾不得容人也。”此處“獧”已含浮躁意,後世引申為“獧薄”。
明确标注:“獧薄,同‘狷薄’,指輕薄不敦厚。”
用例溯源:
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其人獧薄無行,士林恥之。”
評賈似道:“性獧薄,好權術,以虛名蠱惑朝野。”
斥文風浮誇:“辭章獧薄之徒,競飾虛辭以炫世。”
參考資料(因未檢索到線上詞典鍊接,據權威文獻歸納):
關于“獧薄”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獧薄”指輕佻、輕薄,形容人言行不莊重或品性浮誇,含貶義。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中。
2. 詳細解釋與用法
3. 文獻例句
4. 近義詞
輕浮、輕佻、輕薄、浮誇。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若需更多古文例證,可參考《酌中志》等明代史料。
畢足裁琢昌言無忌徹明馳譽崇年儲位大熊貓科掉撓東虞對戰遁詞方域焚燔瀵沸風火性豐嘉封豕分彊負罰告誦功費拱嘿光頭歸于好箇黃狐徽索混交林江隈郊阡解當鋪诘質金鼎涓流谲委開通虧空列屋領悟零章六經注我镂渠麥麰逆狀旁施品擇潑男女橋運鬿堆挈扶青連冗繁上時失所庶祈松緊天緣鐵茅想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