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燒屍體,播灑骨灰。形容極其痛恨。《南史·賊臣傳·侯景》:“ 景 焚骨揚灰,曾罹其禍者,乃以灰和酒飲之。” 明 李東陽 《腹中劍》:“ 肅宗 克 長安 日,欲勅諸将發 林甫 塚,焚骨揚灰,曰:‘此賊昔日萬方危朕。’”亦作“ 焚屍揚灰 ”。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燒坯》:“其母恨 禮 甚,又詣刑部,請照 陶和氣 例,淩遲後焚屍揚灰。”
“焚骨揚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焚燒屍骨、揚棄骨灰,形容極端仇視或痛恨,多用于對罪大惡極者的洩憤行為。
該成語不僅描述對仇敵肉體的毀滅,更強調情感上的深惡痛絕,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突顯對暴虐者的極端報複心理。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梁書》《南史》等史料。
「焚骨揚灰」是一個中文詞彙,寓意深遠。它描述了将人或動物的屍骨用火焚燒,然後将灰燼撒向空中的行為。下面将為您介紹該詞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焚骨揚灰」的部首為「火」(huǒ),共由18個筆畫組成。
「焚骨揚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殡葬文化。在古時,焚燒屍骨是一種常見的葬禮儀式。繁體寫法為「焚骨揚灰」。
根據古籍《說文解字》,「焚」原本是由「火」和「分」組成的,表示用火進行燒炙。而「骨」則由「月」和「骨」組成,表示人或動物的骨骼。
1. 因為他的遺願是屍骨不焚,所以沒有進行焚骨揚灰的儀式。
2.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焚骨揚灰被視為對逝者的一種告别方式。
1. 焚燒(fén shāo):用火将物體燒成灰燼。
2. 骨灰(gǔ huī):經過焚燒後的屍骨所剩下的灰燼。
近義詞:火化、火葬。
反義詞:土葬、水葬。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