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燒屍體,播灑骨灰。形容極其痛恨。《南史·賊臣傳·侯景》:“ 景 焚骨揚灰,曾罹其禍者,乃以灰和酒飲之。” 明 李東陽 《腹中劍》:“ 肅宗 克 長安 日,欲勅諸将發 林甫 塚,焚骨揚灰,曰:‘此賊昔日萬方危朕。’”亦作“ 焚屍揚灰 ”。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燒坯》:“其母恨 禮 甚,又詣刑部,請照 陶和氣 例,淩遲後焚屍揚灰。”
焚骨揚灰
釋義
“焚骨揚灰”指焚燒屍骨、揚棄骨灰,是中國古代一種極端嚴厲的刑罰與洩憤方式,象征對仇敵的徹底毀滅與極端憎恨。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毀屍滅灰,使對方死後不得安葬、魂魄無存,表達極緻的仇恨或懲罰。
字源與構詞解析
四字組合強化了“徹底毀滅”的意象,屬并列式複合詞。
曆史典故與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梁書·侯景傳》,記載東魏叛将侯景死後被民衆“焚骨揚灰”:“暴景屍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揚灰。” 此事件反映古人認為毀屍滅灰可使仇敵“形神俱滅”,永世不得超生,兼具實際懲罰與精神詛咒的雙重意義。
文化内涵與演變
權威參考來源
注:本文釋義綜合權威辭書、曆史文獻及語言學研究,内容符合學術規範。古籍原文可通過權威學術平台(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查證。
“焚骨揚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焚燒屍骨、揚棄骨灰,形容極端仇視或痛恨,多用于對罪大惡極者的洩憤行為。
該成語不僅描述對仇敵肉體的毀滅,更強調情感上的深惡痛絕,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突顯對暴虐者的極端報複心理。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梁書》《南史》等史料。
安眉帶眼半氣寶愛蟾蜍魄牀衽慈悲為懷嫡長子斷蛇斷正凡僚分兵副本艮維各式各樣貫華寒浞合職畫刺昏定晨省禍不單行迦梨迦街心花園掎龁旌旂救月堪布孔子廟堂碑枯魚涸轍瀾汍栗黃靈衣癃閟南開大學嫩黃逆藩弄慫攀髯批八字剖決清況秦樓謝館栖隱人性韌戰上切蛇鬼試帖詩嗩呐陶陶推藉妥安完蛋嗢饫文華殿無礙道場顯微鏡小帳晞解心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