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體名。源于 唐 代,受“帖經”、“試帖”影響而産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其詩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 清 代試帖詩,格式限制尤嚴,内容大多直接或間接歌頌皇帝功德,并須切題。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門閥觀念》:“長達四十韻、四百字,故稱其‘鲲鲸噴迢遞’(有如長鲸大鲲,噴出的水氣長遠)。這是 唐 人應試詩的新形式,後人稱為‘試帖詩’。” 魯迅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隻有他書多,而且特别。制藝和試帖詩,自然也是有的。”
試帖詩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采用的一種特殊詩體,具有以下核心特征和演變過程:
試帖詩又稱“賦得體”,起源于唐代科舉制度。其名稱源于題目前必冠以“賦得”二字,如《賦得古原草送别》。最初受唐代“帖經”(默寫經文)和“試帖”(填空補經)考試形式影響而産生。
作為科舉選拔工具,試帖詩既能考察文學功底,又便于統一評分标準。但因其嚴格的格式限制和内容要求,被批評為“檢驗不出真正才能”,與八股文同被視為束縛思想的應試工具。清代名家如紀昀、林則徐等留有試帖詩佳作。
注:更詳細的曆史流變可參考《搜狗百科》及光明日報的學術分析。
試帖詩是一個由四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的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思。下面将分别介紹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試帖詩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嘗試寫的詩歌”。其中,“試帖”表示試驗、嘗試的意思,“詩”表示詩歌。
試帖詩可以拆分為“試”、“帖”、“詩”三個部首。其中,“試”的部首為“言”,筆畫數為5;“帖”的部首為“巾”,筆畫數為5;“詩”的部首為“讠”,筆畫數為7。
試帖詩一詞是由現代漢語詞彙創新而來,具體來源不詳。
試帖詩的繁體形式為「試帖詩」。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以「試帖詩」這個詞出現,因為它是現代漢語中的新詞。
這裡給出一個例句:“他花了很長時間寫了一首試帖詩,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賞識。”
試帖詩的組詞可以有:“試水詩”、“帖文”、“詩作”等。
試帖詩的近義詞可以是“實驗性詩歌”。
試帖詩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