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傳說中的人物。本為 寒國 宗族,輔 寒國 君 伯明氏 ,被廢棄。 後羿 奪 帝相 位以代 夏 ,號 有窮 ,任 浞 為相。 浞 殺 羿 自立。後 夏 遺臣 靡 輔 帝相 子 少康 滅 浞 。寒,也寫作“韓”。參閱《左傳·襄公四年》。
“寒浞”是中國上古夏朝時期的争議性曆史人物,其事迹主要見于《左傳》等古籍記載。以下是綜合文獻的詳細解釋:
身份背景
寒浞(别稱韓浞)姓妘,出生于伯明氏部落(今山東濰坊寒亭區)。他最初輔佐寒國君主,後成為有窮氏首領後羿的宰相,在夏朝權力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
篡位過程
後羿篡奪夏王“相”的帝位後,寒浞逐漸掌握實權。據《左傳》記載,他趁後羿外出狩獵時發動政變,殺害後羿并自立為王,終結了“後羿代夏”的統治階段。
統治與結局
掌權後,寒浞立兒子澆、豷為繼承人,并對夏朝遺族展開迫害。最終夏王“相”之子少康聯合有鬲氏等勢力,通過“少康中興”複國,誅殺寒浞及其子嗣,恢複夏朝正統。
曆史評價
寒浞常被視為權謀篡位的反面典型,但亦有觀點認為他反映了夏朝早期的部落權力博弈。其統治雖短暫,卻成為夏朝“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的重要過渡環節。
文獻依據
主要記載見于《左傳·襄公四年》,後世《帝王世紀》等文獻亦有補充。由于年代久遠,部分細節存在傳說色彩。
《寒浞》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寒冷而清澈的水。它常用來形容天冷時,水流清澈透明的景象。
根據《康熙字典》,《寒浞》的拆分部首是「冫」和「水」,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是3畫和8畫。
《寒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夏官司馬》:“水冷曰寒。水潔曰浞”。它的意義在曆史上經過演變,而形成了現今的含義。
《寒浞》的繁體字為「寒濁」,以「濁」代替了「浞」的部分,但意思和寫法都是一樣的。
在古代,「寒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它仍然是由「寒」和「浞」兩個字組成,隻是書寫方式可能有所變化。
1. 冬天的小溪寒浞清澈,仿佛一條銀色的絲帶。
2. 這個水井的水十分寒浞,清新得讓人心曠神怡。
1. 寒冽:寒冷而刺骨。
2. 寒風:寒冷的風。
1. 寒冷:天氣冷。
2. 清澈:透明純淨。
1. 熱濁:熱而混濁。
2. 沸騰:水溫度上升至沸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