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斷确定。《晉書·庾純傳》:“凡斷正臧否,宜先稽之禮、律。”
“斷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判斷确定
指通過分析、推理後得出結論,常見于法律、邏輯或日常決策場景。例如《晉書·庾純傳》提到:“凡斷正臧否,宜先稽之禮、律”,強調判斷需依據禮法和規則。
網絡引申義
在非正式語境中,可表示“做錯事時被當場發現”,帶有口語化色彩,例如“斷正”指被抓現行。這一用法多見于粵語方言或網絡語言。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參考來源、2、6。
斷正是一個詞語,它表示審判、裁決、判決的意思,常常用于法律領域。它指的是對一個案件或争議進行公正、準确的判決或決定。
斷正由兩個部首組成:斷(丨)和正(一)。它由10畫組成:斷(7畫)+ 正(3畫)。
斷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代的時候。在《漢書·律曆志》中,斷正被用來描述裁決案件的意義。
斷正的繁體字是「斷正」。
斷正在古漢字的寫法中有所不同。古代的文字形态中,斷正的寫法為「斷正」,它包含了「斤」、「竹」、「戈」和「止」等部首。
他們經過多次辯論和權衡後,最後斷正了這個案件。
法官經過慎重考慮,才會做出斷正。
- 斷案:裁決案件,判決案件的意思。
- 斷言:斷定、肯定說出某件事情或某個事實的意思。
- 斷定:确定某件事情或某個事實的意思。
- 裁決:對案件進行判決、決定。
- 定斷:确定、判斷。
- 猶豫: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決定。
- 拖延:耽擱、推遲處理事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