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救月的意思、救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救月的解釋

古代迷信,遇月食,以為是陽侵陰,必以矢射日,祈禱鼓噪,稱“救月”。《周禮·秋官·庭氏》:“掌射國中之夭鳥。若不見其鳥獸,則以救日之弓,與救月之矢,夜射之。” 鄭玄 注:“日月之食,陰陽相勝之變也。日食則射太陰,月食則射太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救月是中國古代天文祭祀活動中的專有名詞,特指古人在月食發生時通過擊鼓、鳴金、叩拜等方式試圖"解救"月亮的儀式。該習俗源自原始信仰中對天體異常現象的敬畏心理,《周禮·地官》記載"救日月,則诏王鼓",表明周代已形成官方救月禮儀。

從漢語詞義演變角度看,"救"字在此處并非現代常用的"拯救"義,而是取《說文解字》"止也"的本義,指通過特定儀式阻止月食持續。《漢語大詞典》引《春秋·莊公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的記載,佐證這種儀式包含擊鼓與犧牲祭祀兩個核心要素。

《禮記·昏義》記載"男教不修,陽事不得,適見于天,日為之食;婦順不修,陰事不得,適見于天,月為之食",揭示古人将月食與人間陰陽秩序失衡相聯繫的哲學認知。這種天人感應思想推動救月儀式發展出完整的禮制程式,唐代《開元禮》規定月食時百官需着素服至太極殿行救護禮。

現代《辭源》(修訂本)将"救月"釋為"古時迷信,遇月食時以為災異,必擊鼓等以救護",客觀反映了該詞從原始祭祀向文化符號的轉變過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日月食救護圖》直觀呈現了救月儀式的具體場景,為這一文化現象提供了實物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救月”是一個具有曆史淵源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救月”指古代應對月食的迷信儀式。古人認為月食是“陽侵陰”的異象,需通過射箭、擊鼓、祈禱等方式驅邪救月。如《周禮·秋官·庭氏》記載,周代設有專門用“救月之矢”在夜間射夭鳥的官職,鄭玄注解稱此為應對日月食的陰陽相勝之變。

二、文化背景

  1. 陰陽觀念:古代将日月食視為陰陽失衡的象征,月食對應“陰弱陽盛”,需人為幹預恢複平衡。
  2. 儀式特征:包含射日(用弓箭象征性對抗太陽)、集體鼓噪等行為,帶有巫術禳災性質。

三、詞義演變

部分現代釋義(如)将其引申為“形容超凡能力”,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現代衍生解讀,需謹慎使用。

四、文獻例證

《周禮》記載的“救月之矢”是早期典章制度中的實踐案例,說明該習俗已融入古代國家禮制體系。

注意:該詞屬于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文化概念,現代使用建議标注原始含義,避免與字面義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按牍扒兒手把鲊鞭長駕遠側立層秀昌雲撤身淳鈞春麥存肄都纂獨守空房防身發排粉芡負弦告喻關鑰歸真咳聲歎氣河冀橫腰禾粟紅茶花節滉漭混擾驕固井邑田幾許輆軩喀雜科敷吝啬馬背船唇盲風晦雨馬嵬嬭子爬耳搔腮刨花跑氣偏激憑重迫近溥溥蘠蘼切政凄靜求售鵲檐森羅寶殿事狀思義讨殺貼巧衛娘委佩蝸殼無與比倫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