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書簡上署名。 南朝 梁武帝 《申饬選人表》:“必須畫刺投狀然後彈冠,則是驅迫廉撝,奬成澆競。”
“畫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畫刺(拼音:huà cì)指在書簡上署名,即古代文人在書信或公文上籤署自己的名字。這一行為常見于文書往來的正式場景中,具有标識身份的作用。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武帝的《申饬選人表》:“必須畫刺投狀然後彈冠,則是驅迫廉撝,奬成澆競。”。文中強調選官過程中需通過署名(畫刺)提交材料,側面反映了古代行政流程的規範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刺”的多重含義(如刺殺、刺探等),可參考相關字詞工具書。
《畫刺》是一個簡單的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畫」指用筆墨或顔料在紙、布等上面繪制圖畫;「刺」指用尖銳的物體在物體表面戳刺、刺穿。
「畫」的部首是「畫」,共由八個筆畫組成;「刺」的部首是「刂」,共由兩個筆畫構成。
《畫刺》是現代漢語詞彙,沒有特定的來源背景。在繁體字中,「畫」和「刺」的寫法分别為「畫」和「刺」。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畫」和「刺」的寫法和現代有所差異。例如,「畫」在古時寫作「畫」,在「畫」的上面有一個小提,表示畫的意思。而「刺」在古時寫作「刺」,字形相對簡潔,沒有現代字體中的一些補偏旁。
1. 他很喜歡畫刺,擅長在紙上繪制鋒利的形狀。
2. 這幅畫中有一些刺,讓人感受到強烈的觸覺。
畫龍點睛、畫蛇添足、畫地為牢、畫脂镂冰等。
近義詞:繪畫、勾勒、描繪。
反義詞:擦除、塗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