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樹之感的意思、風樹之感的詳細解釋
風樹之感的解釋
比喻父母已亡故,不得孝養的感傷之情。
詞語分解
- 風樹的解釋 《韓詩外傳》卷九:“ 臯魚 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後因以“風樹”為父母死亡,不得奉養之典。《晉書·孝友傳序》:“聚薪流慟,銜索興嗟,曬風樹以隤心,頫寒泉而沬泣,追遠之情也。”
- 感的解釋 感 ǎ 覺出:感觸。感覺。感性。感知(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使在意識、情緒上起反應;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變化:感動。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
專業解析
風樹之感(fēng shù zhī gǎn)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表達子女因未能及時盡孝或父母亡故後無法奉養的深切遺憾與哀思。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面釋義與出處
該成語的字面可理解為“風與樹引發的感慨”,其典故出自西漢韓嬰所著《韓詩外傳》卷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此句通過“樹木想要靜止卻被風吹動”的自然現象,隱喻子女想要侍奉父母時,父母卻已離世的無奈與悲痛。後演化為“風樹之感”“風木之悲”等固定表達,專指孝道未盡的終身遺憾。
二、文化内涵與情感内核
-
孝道倫理的具象化
成語将抽象的道德責任(孝)轉化為具象的自然意象(風與樹),強調親情奉養的時效性。儒家認為孝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而“風樹”之歎正是對“生事”未成的永恒缺憾。
-
生命無常的哲學反思
風象征不可控的外力(如死亡、時間),樹代表個體願望。兩者沖突揭示人生際遇的不可逆性,深化了珍惜當下的倫理警示。
三、典籍記載與權威引用
- 《初學記·孝悌》引晉代史學家幹寶之言:
“風樹之歎,夙纏于懷。” 印證其作為孝思的代稱已融入六朝文人語境。
- 唐代類書《藝文類聚》收錄多篇悼親詩文,均以“風樹”喻指失親之痛,如:
“感風樹之莫追,痛杯圈之永逝。” (《為卞彬謝修卞忠貞墓啟》)。
四、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現今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如:
- 祭文悼詞:表達對逝去親人的追思(例:“每懷風樹之感,涕泗長流”)。
- 文化評論:探讨傳統孝道在現代社會的實踐困境(例:“‘風樹之感’折射出當代人的孝養焦慮”)。
“風樹之感”以自然意象承載倫理情感,是中國孝文化的精神符號。其價值不僅在于文學表達,更在于對生命倫理的深刻叩問,至今仍引發廣泛共鳴。
網絡擴展解釋
“風樹之感”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拼音:fēng shù zhī gǎn
- 含義:比喻父母亡故後,子女無法盡孝的悲傷之情。源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典故,強調人生無常與遺憾。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漢代韓嬰的《韓詩外傳》第九卷:“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 後《南齊書·虞玩之傳》中也有引用:“風樹之感,夙自纏心。”
3.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偏正式成語,中性情感色彩,多用于書面語。
- 常見搭配:作主語或賓語,如“心懷風樹之感”。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風木之悲、風樹之悲(均表達喪親之痛)。
- 反義詞:暫無明确反義表達,可結合語境用“天倫之樂”等反向對比。
5.例句參考
- 他漂泊半生,父母卻已離世,每每想起,總生風樹之感。
- 《南齊書》中“風樹之感,夙自纏心”一句,深刻描繪了孝子之痛。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背景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或《韓詩外傳》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辯佞博取不恥下問長理察微觸器翠裾怠敖怠倦調判地動說地澀放退供輸鈎提乖離貫世谷董羹鼓架海藍沆溉黃藕冠護階君子火鞭駕鶴奸軌強嘴拗舌擠奪潔郎饑窘矜忍開物亢昂拉拉姑老豆腐牢禮醽醁茏茸鹿隱買賣人莽古歹慢聲拈搭偏旁憑券貔武起稿青真起卧囷鹿人壽色動滲淡嗣武逃相璺拆吳刀相察相侔心浮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