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繳納賦稅。 唐 杜荀鶴 《題田翁家》詩:“州縣供輸罷,追隨鼓笛喧。”
(2).指賦稅。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引無名氏《哀扇工歌》:“供輸不辦箠楚頻,一朝赴水将誰訴!” 黃遠庸 《大勢》二:“此後之六個月預算需款共二萬萬,而部中收入,往昔尚有北數省之供輸,亂後則并此無之。”
供輸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供”(gōng)與“輸”(shū)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供給與運輸,多用于描述物資、賦稅等從一方交付、轉運至另一方的過程。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演變及權威參考角度分項說明:
基本含義
“供輸”指将物資、賦稅等供給并運送至指定地點或對象的行為。
例:古代賦稅制度中,百姓需将糧食“供輸”至官府糧倉;現代可引申為資源、能源的調配輸送。
詞義分解
二者結合強調“供給”與“運輸”的雙重動作。
古代賦稅與漕運
常見于曆代財政文書,特指稅糧、物資的征繳與轉運。
書證:
《宋史·食貨志上三》:“江南、荊湖諸州租米,悉令供輸京師。”
(描述宋代将江南糧稅經漕運送至都城)
軍事後勤
指軍需物資的供應運輸。
書證:
清代《平定準噶爾方略》:“命陝甘總督籌辦馬匹,供輸軍前。”
資源調配
用于能源、水利等領域,如“西電東送”工程可稱為“電力供輸系統”。
例:
“南水北調工程實現跨流域水資源供輸。”(《中國水利百科全書》)
抽象化應用
可引申為信息、資金等抽象資源的傳遞,如“數據供輸網絡”。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供給運輸;繳納輸送。” 收錄古代書證及現代用例。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3。
《辭海》(第七版)
釋義:“指物資、賦稅的供應和運輸。” 側重曆史制度背景。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5185-9。
古代文獻
現代學術著作
王毓铨《中國曆代賦稅制度考》:“‘供輸’是田賦實物征收與漕運的結合體。”
“供輸”是兼具動作性與系統性的漢語詞彙,從古代賦役制度延伸至現代資源管理,始終圍繞“供給-運輸”的核心邏輯。其權威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現代引申,參考經典辭書及原始文獻方可全面把握。
“供輸”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其解釋及曆史用法如下:
繳納賦稅
指百姓或地方向官府上交稅賦的行為。例如唐代杜荀鶴《題田翁家》詩句“州縣供輸罷”即描述田賦繳納後的場景()。
賦稅本身
亦可指代賦稅這一實體概念。宋代文獻《清波别志》提到“供輸不辦箠楚頻”,此處“供輸”即指需繳納的稅賦()。
如今“供輸”更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例如描述古代經濟制度時,可指稅賦體系或繳納過程。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該詞,多被“納稅”“稅收”等替代。
如果需要進一步探究曆史背景,可查閱《題田翁家》《清波别志》等古籍原文。
班點邊兵邊隅柴斷出自彫饬東塾督檢飛鳳靴膏梁錦繡歸類涵胡和恒紅桃瀸洳寄觀觭夢經史子集炯耀積日累月九荒涓日絶少分甘拒違誇嫮窾曲簾試黎兜鍪莅莅盧弓蠻勁眉宇命蒂黏膠纖維仆人乳糜暈三紙無驢韶運十家鍋竈九不同事利詩眼鼠毛褐嗣宗松鼯痠凍宿素堂兄弟田土條辨屠酤兒望洋而歎偉鑒巍然聳立無偶銜哺詳準骁健下妻隙大牆壞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