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繳納賦稅。 唐 杜荀鶴 《題田翁家》詩:“州縣供輸罷,追隨鼓笛喧。”
(2).指賦稅。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引無名氏《哀扇工歌》:“供輸不辦箠楚頻,一朝赴水将誰訴!” 黃遠庸 《大勢》二:“此後之六個月預算需款共二萬萬,而部中收入,往昔尚有北數省之供輸,亂後則并此無之。”
“供輸”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其解釋及曆史用法如下:
繳納賦稅
指百姓或地方向官府上交稅賦的行為。例如唐代杜荀鶴《題田翁家》詩句“州縣供輸罷”即描述田賦繳納後的場景()。
賦稅本身
亦可指代賦稅這一實體概念。宋代文獻《清波别志》提到“供輸不辦箠楚頻”,此處“供輸”即指需繳納的稅賦()。
如今“供輸”更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例如描述古代經濟制度時,可指稅賦體系或繳納過程。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該詞,多被“納稅”“稅收”等替代。
如果需要進一步探究曆史背景,可查閱《題田翁家》《清波别志》等古籍原文。
《供輸》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詞彙,意思指供應和輸送。它可以用來描述物資、能源、信息等被提供和運送的過程。
《供輸》的拆分部首是“人”和“力”,其中“人”表示人類的意思,“力”表示力量的意思。這兩個部首一起,構成了這個詞的意思。
《供輸》總共有8個筆畫,具體的寫法是先寫“共”的部分,再寫“供”的部分。
《供輸》是一個中文詞彙,源于古代漢字的寫法。現代漢字已經簡化了很多字形,所以在繁體字中,《供輸》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供輸》的字形與現代漢字有些許不同。具體而言,在古代漢字中,《供輸》的“供”字多以“共”字作為其上部,下部則寫作“工”。
1. 他們積極參與災區的物資供輸工作。
2. 這個物流公司專門負責供輸食品和日用品。
3. 發電站負責輸電網絡的供應和輸送。
根據《供輸》的意思,我們可以組成以下相關詞彙:
1. 供應
2. 供給
3. 供不應求
4. 輸送
5. 輸電
與《供輸》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提供
2. 運輸
3. 提供和輸送
與《供輸》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需求
2. 收取
3. 停止供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