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安放鼓的架子。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椅後屏上繫鼓架。鼓架高二尺二寸七分,四腳,方一寸二分。”
(2).畫竹時所忌用畫法之一。謂中間一竿直出,左右兩竿交叉有如鼓架者。 元 李衎 《竹譜詳錄》卷一:“惟畫意所忌,不可不知,所謂衝天撞地,偏重偏輕,對節排竿,鼓架勝眼,前枝後葉,此為十病。”
鼓架,指專門用于承托、固定或支撐鼓類樂器的器具或框架結構。根據漢語詞典及專業工具書的釋義,其含義可細分為以下三方面:
鼓架指放置鼓的支架或台座,通常為木質結構,用于穩定鼓身并調節演奏高度。
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定義:“鼓架,放置鼓的架子。”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安放鼓的支架。”
古代鼓架多采用“十”字形或“工”字形設計,常見于宮廷雅樂及民間儀式。例如唐代宮廷的“建鼓架”高逾丈餘,飾以彩繪雲紋(參見《中國古代名物大典》)。明清時期戲曲舞台所用鼓架高度降低,更注重便攜性。
在傳統戲曲領域,“鼓架”特指武場伴奏中放置闆鼓、堂鼓的專用木架,與鑼架、铙钹架并稱“武樂三件”。
來源: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載:“鼓架,戲曲樂隊武場放置打擊樂器的支架,通常置于舞台右側。”
鼓架作為禮樂制度的物質載體,常見于古代繪畫及文獻。如宋《營造法式》記載鼓架榫卯工藝,明《三才圖會》繪有“靈璧石鼓架”圖示,體現其工藝與禮制功能的結合。
參見:鼓(打擊樂器)、樂懸(禮樂陳列制度)、戲曲武場(伴奏體系)
“鼓架”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結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安放鼓的架子
畫竹技法中的忌諱畫法
其他補充:
白義保鮮迸階布化參伍錯縱钗裙超羣拔萃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春容簇葉動能發家緻業反側子反是反則非毀飛馬風平浪靜勾頭官商蜾匾歡欣鼓舞箋彩鹼水賤胥嬌嫮俊群沮漆考索科降空谛孔孟酷好冷寂連三并四利器嘧啶齊天起心人心所向日削月割眚慝食檗仕朝師德世将送春訟詞頌磬宿志貪慕貪求無已桃三李四天誡汪罔未家下管下嫁仙山瓊閣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