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語。指小番。 元 關漢卿 《哭存孝》第三折:“自家莽古歹便是。奉阿者的言語,著吾打聽 存孝 去。”
莽古歹(又作忙古歹、莽骨歹)是元代漢語中吸收的蒙古語借詞,專指侍衛、隨從或兵卒,常見于元明戲曲及文獻中。其詞源與用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用法及權威參考四個方面詳解:
《漢語大詞典》
釋為:“蒙古語。指小番。亦泛指兵卒。”
例證引元雜劇《謝金吾》:“莽古歹,将玉勒馬牢拴。”(指侍衛)
《辭源(第三版)》
标注為蒙古語音譯詞,釋義:“元代稱侍衛、隨從。”
例見元曲《冤家債主》:“着莽古歹與我請将崔縣令來。”
源自蒙古語“ᠮᠠᠩᠭᠤᠳᠠᠢ”(mangγudai),意為“護衛”或“侍從”。該詞由詞根“ᠮᠠᠩᠭᠤᠳ”(守護)加後綴“ᠠᠢ”(表示職業)構成。
元代漢譯時因方言差異形成“莽古歹”“忙古歹”等變體,明初文獻《元朝秘史》中音譯為“忙豁勒真”(侍衛軍),屬同源詞。
《通制條格》卷四載:“諸王出行,莽古歹二十人持弓矢護從。” 反映其專職護衛職能。
元雜劇《虎頭牌》中:“莽古歹,與我擡上果桌來。” 此處指聽候差遣的仆從。
陶宗儀《南村辍耕錄》卷一:“忙古歹,謂執役者。” 說明其詞義擴展至一般差役。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線上訪問(需訂閱)
商務印書館,2015年. ISBN 978-7-100-11424-7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第86頁(考釋“莽古歹”詞源)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5頁(收錄元代職官稱謂)
“莽古歹”是元代漢語對蒙古侍衛的特定稱謂,兼具曆史語境與語言接觸特征。其釋義需結合蒙漢語源及文獻實證,方得準确理解。
“莽古歹”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詞源與基本義
“莽古歹”源自蒙古語,音譯為漢語,意為“小番”。在元代文獻中,常指代低級官員或侍從,例如元曲《哭存孝》中提及:“自家莽古歹便是。奉阿者的言語,著吾打聽存孝去。”。
使用場景
多用于元代文學或曆史記載,體現蒙古統治時期的官職或身份稱謂。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環境艱險、荒涼惡劣”。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或曆史文獻,可能與另一詞語混淆,建議優先參考蒙古語釋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元史》或元代戲曲文本(如關漢卿作品)。
阿段奧林匹克勳章邦士包子揙刀筆快蛃魚博奧裁員蠶兒側附充餒楚鄰丹醴德選吊拷綳扒肥皂莢豐将剛卯剛氣構賞鼓盛汗流至踵漢民族加鞭嬌怯怯角手教術禁火辰鹫台駿偉困醉連底連面良死獵人柳綠桃紅蒙懂門牙名嘴莫落内隱樸遠請謝青圓認納山橘麝燈神府市府世交土牢突襲外鹜文通殘錦汙道無躁險薄相帥成風鮮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