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的意思、不恥下問的詳細解釋
不恥下問的解釋
[do not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the rank and file;be modest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 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詳細解釋
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認為有失體面。《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何晏 集解:“下問,謂凡在己下者。”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夫讀五經,猶宜不恥下問,以進德修業,日有緝熙。”《老殘遊記》第七回:“閣下既不恥下問,弟先須請教宗旨何如。” 毛6*澤6*東 《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我們切不可強不知以為知,要‘不恥下問’,要善于傾聽下面幹部的意見。”
詞語分解
- 不恥的解釋 不顧羞恥不以為有失體面;不以為恥下第子不恥,遺才人恥之。;;唐;賈島《送沈秀才下第東歸》詳細解釋不顧羞恥;不以為有失體面;不以為恥。《公羊傳·昭公十三年》:“大夫執,何以緻會?不恥也。”《史記·魏公
- 下問的解釋 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詳細解釋問于在己之下者。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以上問于下,皆謂下問。《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管子·戒》:“﹝ 隰朋 ﹞之為人,好上識而下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不恥下問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不恥下問”是漢語成語,指不以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謙虛好學。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不恥”即不以為恥,“下問”指向地位或學識較低的人請教。該成語強調放下身份,虛心求教,即使對方看似不如自己,也能真誠學習其長處。
2.出處與典故
出自《論語·公冶長》:孔子的學生子貢問為何孔文子的谥號為“文”,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說明孔文子因勤勉且樂于向他人請教,才獲得這一美譽。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動賓結構,作主語、謂語或賓語,含褒義。
- 示例:“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應不恥下問。”
- 英文翻譯:Never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lesser people.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謙虛謹慎、虛懷若谷、敏而好學(強調謙遜态度)。
- 反義詞: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體現自大或輕視他人)。
5.應用與啟示
該成語鼓勵人們突破身份或認知局限,主動向他人學習。例如,專家遇到基礎問題也應坦然請教,正如孔子所言“我對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種态度在學術、職場等場景中尤為重要,能促進知識積累與個人成長。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例句,可參考《論語》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恥下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不以尊貴高雅的身份而羞于向低下地位、學問水平等人請教或學習。它包含了一種謙虛的态度,認為沒有人是萬事通,人們應當虛心向他人學習,從而不斷提升自己。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言、心
筆畫:不(不完全)、恥(台下才)下(大下)問(門文心)
《不恥下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源于《荀子·勸學》一書。它的繁體字為《不恥下問》。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也許不同的字體書寫會有一些變化,但一般來說,它的基本結構和形狀是一樣的。
例句:
1. 老師鼓勵學生要不恥下問,勇于向大家請教學習。
2. 他虛心不恥下問,終于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醫生。
與《不恥下問》意思相似的詞語有:請教、求教,表示向他人請教或學習。
與《不恥下問》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表示不願向他人請教或接受别人的建議。
組詞:恥辱、問答、下屬、學問、虛心。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幫忙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