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物的意思、開物的詳細解釋
開物的解釋
通曉萬物的道理。《周書·武帝紀上》:“履端開物,實資元後;代終成務,諒惟宰棟。”《法苑珠林》卷十九:“夫真諦玄凝,法性虛寂,而開物導俗,非言難津,是以不二默訓,會於義空之路;一音振辯,應乎羣有之境。” 宋 葉適 《寶谟閣待制中書舍人陳公墓志銘》:“此餘於公所以歎其開物之易而周身之難,成名之厚而收功之薄也。”參見“ 開物成務 ”。
詞語分解
- 開的解釋 開 (開) ā 啟,張,把關閉的東西打開:開啟。開化。開誠布公。 分割:對開。三十二開本。 通,使通:開導。開竅。 使顯露出來:開采(挖掘礦物)。開發。 擴大、發展:開擴。開拓。 發動或操縱:開動。開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
專業解析
“開物”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經典文獻對其的詳細解釋:
-
本義:揭示事物真相,通曉萬物之理
- 此義項直接源于《周易·系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此處“開物”意指《易經》具有開啟智慧、揭示事物内在規律與本質的功能,使人能夠認識、理解天地萬物運行的道理。《漢語大詞典》将此義解釋為“通曉萬物的道理”。
- 強調的是一種認知層面的開啟,即通過探究和學習,揭開蒙蔽,洞察事物的本源和規律。
-
引申義:開啟民智,創造事物
- 在“開物成務”的整體語境中,“開物”與“成務”(成就事業)相輔相成。因此,“開物”也引申出開啟民智、啟迪思想的含義,為後續的“成務”奠定基礎。這體現了知識、智慧對于社會實踐的指導作用。
- 後世,特别是在科技領域,“開物”有時被賦予開發自然資源、創造新事物、促進技術發展的意味。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名著《天工開物》,書名中的“開物”即取此意,意指利用自然、開發萬物、創制器物的技藝和智慧(參考《辭源》釋義)。這裡的“開物”更側重于實踐層面的創造和利用。
“開物”一詞,其精髓在于“開啟”與“事物”的結合。它既指揭示、通曉事物的内在規律和真理(認知),也指利用這些規律去啟迪智慧、開發資源、創造器物(實踐)。它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探究真理、學以緻用、經世緻用的思想,體現了對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視。其權威釋義主要源自《周易》原典及《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大型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開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曉萬物的道理,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kāi wù
- 釋義:指通過觀察、思考或實踐,理解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進而創造或革新事物。
來源與出處
- 《莊子·逍遙遊》:
原文提到“開物者不神明”,強調通曉萬物本質的人無需依賴神明之力,體現道家對自然規律的哲學思考。
- 《周易·系辭上》:
衍生出成語“開物成務”,意為通曉事物之理并依此成功辦事(如:“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
- 其他文獻:
如《周書·武帝紀上》中“履端開物,實資元後”,指帝王治國需通曉萬物之理。
使用場景
- 哲學探讨:用于描述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知(如“伏羲得之以畫卦,開物成務”)。
- 創新實踐:強調通過通曉原理實現技術或事物的革新(如“開物者,創造新事物”)。
例句參考
- “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開物成務之理也。”
- “《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
擴展關聯
- 成語“開物成務”:多用于學術或管理領域,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達成目标。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羲拔剌便宜施行标奬纏髻兒纏牽潮雞察言車畝澄廓舂舂井井寵引酬赓抽馬聰惠村程村纣錯刑多才多藝法警房間泛泆返正敷疏高雄市诟詛故葉積草精苦徑須積願兩造憐新厭舊遼海俪影綠林強盜麥隴密行捏怪阡兆鵲聲人去樓空三鬧珊瑚島參辰日月伸縮性攝照時榮戍旌條蔓通麤同一性托膽武斷鄉曲霧杳相酬閑氣羨錢協謀寫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