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惰慢不恭的音樂。《周禮·春官·大司樂》:“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兇聲、慢聲。” 鄭玄 注:“慢聲,惰慢不恭。” 賈公彥 疏:“謂若《樂記》 子夏 對 魏文侯 雲‘ 齊 音敖僻憍志’,即是‘惰慢不恭’者也。” 清 方苞 《讀<齊風>》:“則 鄭 、 衛 、 齊 、 陳 之淫聲、慢聲,胡為而與雅、頌并立與?”
(2).古語有一音緩讀而成二音者,叫做慢聲。如慢聲為“之乎”,急聲為“諸”;慢聲為“不律”,急聲為“筆”。流行于民間的切口,也有一音緩讀而成二音的,如“一”為“也基”,“有”為“爺九”。
(3).緩慢悠揚的音樂。 清 洪昇 《長生殿·舞盤》:“至羽衣三疊,名曰飾奏,一聲一字,都将舞态含藏。其間有慢聲,有纏聲,有袞聲,應清圓,驪珠一串。”
“慢聲”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惰慢不恭的音樂
這一含義源自《周禮·春官·大司樂》中的記載:“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兇聲、慢聲。”。這裡的“慢聲”指不合禮制的輕慢音樂,與“雅樂”相對,反映了古代對音樂教化功能的重視。
古語中的緩讀現象
指通過延長發音将一個音節拆分為兩個音節的現象,例如:
緩慢悠揚的音樂
清代洪昇《長生殿·舞盤》提到“慢聲”與“纏聲”“袞聲”并列,形容節奏舒緩、韻律悠長的音樂表現形式。
總結
“慢聲”既可指代古代禮制中禁止的輕慢音樂,也可描述語言中的緩讀規律,或特定音樂風格。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前兩種解釋更為常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及語言學相關研究。
【慢聲】一詞的意思
慢聲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聲音輕柔柔和,不急促或高亢的狀态。它表達了一種柔和、緩慢的聲音特征,與充滿熱情或激動的聲音形成對比。
【慢聲】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慢聲這個詞的部首是氵,全拼是mansheng。它由“氵”(三點水)作為部首,并且總共有13個筆畫組成。
【慢聲】的來源和繁體形式
慢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而後逐漸流傳至今。在繁體字中寫作「慢聲」,字形上略有差異。
【慢聲】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慢聲這個詞被寫作「漫聲」。它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意思相同。古代的漢字具有一定的變形特點,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字形會發生變化。
【慢聲】的例句和組詞
例句:她用慢聲說話,給人一種溫柔的感覺。
組詞:慢行、慢慢、慢慢吞吞。
【慢聲】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輕聲、低語、細聲。
反義詞:急促、高亢、喧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