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餓困窘。《魏書·逸士傳·馮亮》:“時連日驟雪,窮山荒澗,鳥獸飢窘,僵屍山野。”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妾雖迫於飢窘,不敢妄有幹求。”
飢餓困窘。饑,通“ 飢 ”。《舊五代史·晉書·範延光傳》:“及經歲受困,城中饑窘。”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杜少陵詩》:“ 天寶 六載,召試至 長安 ,報罷之後,則日益饑窘。觀其詩可知也。”
“饑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饑窘”指饑餓困窘的狀态,通常用來形容因食物短缺或生活貧困導緻的艱難處境。其中“饑”通“飢”(古代異體字),表示饑餓;“窘”指困頓、窘迫,兩者結合強調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困境。
《魏書·逸士傳·馮亮》
“時連日驟雪,窮山荒澗,鳥獸饑窘,僵屍山野。”
——描述極端天氣下鳥獸因饑餓而困頓的情景。
《舊五代史·晉書·範延光傳》
“及經歲受困,城中饑窘。”
——反映戰争或圍困導緻城内百姓陷入饑荒的境況。
清代趙翼《瓯北詩話》
提到杜甫在長安應試失敗後“日益饑窘”,通過詩句體現其生活困頓。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魏書》《雞肋編》等文獻。
饑窘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極度饑餓和困苦的狀态。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饣”和“穴”。其中,“饣”是食物的意思,為辶部;“穴”是洞的意思,為穴部。
饑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籍中有多次出現。這個詞的繁體版本為「飢窘」,繁體字的右邊部分使用了「穴」。(注意:以下是繁體字部分,非簡體字)
在古代漢字中,「飢」字通常寫作「飛」,右邊部分則是「急」,形狀與「窘」不完全相同。例如,在《漢書·食貨志》中,有一句「穀不登其浚既倉,如水師寇抄,以飛窘」,這裡的「飛窘」就表示饑窘的含義。
1. 在那個貧困的山村,居民每天都要忍受饑窘的生活。
2. 這次作物減産導緻了許多農民面臨饑窘的境地。
組詞:饑馑、窘境、饑荒
近義詞:餓、困苦、窮困
反義詞:飽、富裕、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