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鲊的意思、封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鲊的解釋

《晉書·列女傳·陶侃母湛氏》:“ 侃 少為 尋陽 縣吏,嘗監魚梁,以一坩鮓遺母。 湛氏 封鮓及書責 侃 曰:‘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 陶公 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使,反書責 侃 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劉孝标 注:“按 (三國) 吳 司徒 孟宗 為 雷池 監,以鮓餉母,母不受。非 侃 也。疑後人因 孟 假為此説。”後因以“封鮓”或“封鮓”為稱頌賢母之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封鲊”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賢母的品德教育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來源
    該詞出自《晉書·列女傳·陶侃母湛氏》的記載:東晉名臣陶侃年輕時擔任尋陽縣吏,曾監管魚梁(捕魚設施),将一罐官府的腌魚(鮓)送給母親。其母湛氏将魚封存退回,并寫信責備陶侃:“你身為官吏,用公物贈我,非但不能讓我受益,反而增添我的憂慮!”

  2. 核心含義
    “封鲊”指代母親拒收公物、教導子女廉潔自律的行為,後引申為稱頌賢母品德高尚、教子有方的典故,強調為官清廉、公私分明的道德準則。

  3. 字詞解析

    • 封:此處指“封存退回”;
    • 鲊(zhǎ):指用鹽腌制的魚,古代常見食品。
  4. 文化意義
    這一典故成為後世儒家教育中“廉潔家風”的典範,常與“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等故事并列,體現母親對子女品格的深遠影響。

擴展參考:陶侃後來官至太守、刺史,以勤政清廉著稱,與其母的教導密不可分。此典故也反映了古代“修身齊家”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封鲊》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繁複的字,由11個部首和36個筆畫組成。下面将為你介紹它的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來源:《封鲊》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經典《尚書·大禹谟》中,用于描述封土的意思。 2. 繁體形式:《封鲊》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與簡體漢字無太大差異。 3.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根據古代字典的記載,古時候《封鲊》的字形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4. 例句: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封鲊》這個詞的例句,如《尚書·大禹谟》中記載有“以鲊以火以禁”。 5. 組詞:與《封鲊》相關的組詞有:“封土”、“封禁”等。 6. 近義詞:與《封鲊》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封閉”、“封存”等。 7. 反義詞:與《封鲊》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開放”、“解封”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隨時問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