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按首級及獲俘數量評核軍功的标準。《漢書·李廣傳》:“ 元朔 六年, 廣 復為将軍,從大将軍出 定襄 。諸将多中首虜率為侯者,而 廣 軍無功。” 顔師古 注:“率謂軍功封賞之科著在法令者也。”
“首虜率”是古代軍事術語,指根據斬獲敵人首級和俘虜數量來評定軍功的标準。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語定義 首虜率由“首”(頭顱)、“虜”(俘虜)、“率”(标準/比率)三字構成,特指中國古代軍隊按士兵斬獲敵方首級及捕獲俘虜的數量來核算戰功的制度。
曆史出處與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李廣傳》。記載李廣在元朔六年隨衛青出征時,其他将領因達到首虜率标準而封侯,而李廣因未達标未能獲封,側面反映此制度的實際應用。
制度背景 漢代軍功制度中,首虜率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封賞依據。顔師古注釋稱“率謂軍功封賞之科著在法令者”,說明其具有法律效力。
延伸意義 該制度既體現古代戰争的殘酷性(以首級為證),也反映軍隊管理的量化思維。李廣終生未能封侯的遺憾,側面印證首虜率在軍功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注:以上信息綜合了《漢書》原文及曆代注釋,可參考、4、5、6中的文獻引證。
《首虜率》一詞,指的是在戰争或戰鬥中,首次俘獲敵方的戰俘數量占總戰俘數量的比例。它是衡量作戰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标。
《首虜率》的拆分部首為「首」和「力」,分别位于左右兩邊。其中,「首」的部首是「頁」,「力」的部首是「力」自身。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4畫和2畫。
《首虜率》的來源較為晚近,其具體出處暫無明确的文獻記載。這一詞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均為「首虜率」。
在古代,「首虜率」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沒有确鑿的資料可供參考。由于「首虜率」一詞的使用較為專業,它可能沒有出現在古時的一般文獻和文書中。
例句: 1. 在這次戰鬥中,我們取得了驚人的首虜率,徹底削弱了敵方軍隊的士氣。 2. 該部隊的首虜率達到了50%,表現出色。
常見組詞: 1. 首次:表示第一次發生的、初次的。 2. 戰俘:指戰争中被敵方俘虜的士兵或平民。
近義詞: 戰果率、俘虜比例 反義詞: 首敗率、潰敗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