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謂将戰時,兵士出陣行三步以示勇。後以指将舞時三頓足以為節。《史記·樂書》:“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 裴骃 集解:“ 鄭玄 曰:‘将舞必先三舉足,以見其舞之漸也。’ 王肅 曰:‘舞《武樂》三步為一節者,以見伐道也。’” 張守節 正義:“三步,足三步也。見方,謂方戰也。 武王 伐 紂 ,未戰之前,兵士樂奮其勇,出軍陣前三步,示勇氣方将戰也,今作樂象之。纘列畢而儛者将欲儛,先舉足三頓為步,以表方将儛之勢也。”
“三步見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該成語原指古代戰争或舞蹈中的儀式性動作:
在部分現代詞典中(如查字典網),該詞被引申為“通過三個步驟或角度全面觀察事物”,但此釋義未見于高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當代的擴展用法()。
該成語的核心含義仍以曆史語境為主,建議在文學或學術引用時優先參考《史記》及古代注疏的原始表述。若需使用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說明。
《三步見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通過三個步驟或方法來看問題或解決問題。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三”和“方”,其中“方”是一個比較常見的部首,表示方向、方法。筆畫方面,“三”是三畫,“方”是四畫。
《三步見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一句話:“凡覺人之長短,三人足以見方。”意思是通過與三個人相處,就能夠看清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後來這句話逐漸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代看問題的方法。
在繁體字中,成語《三步見方》的寫法是「三步見方」。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變化較多,成語《三步見方》在古代也有不同的寫法。有一種寫法是「三步覩方」,其中的「覩」是「觀察」的意思,意味着通過觀察來看清問題。還有一種古代的寫法是「三步見諦」,其中的「諦」是「明白」的意思,意味着通過明白事物的本質來看問題。
這個成語在實際應用中,可以用來描述通過三個步驟或方法來看待問題并找到解決辦法。例如,我們遇到一項複雜的工作任務時,可以通過這個成語來提醒自己,先觀察問題,明确問題的本質,然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付諸行動。
與《三步見方》相關的組詞包括:三思而後行、三教九流、三思而後定等。
與《三步見方》類似意思的成語有:三思而後行、三拳兩腳等。這些成語都強調了在行動之前要進行認真的思考和準備。
與《三步見方》相反意義的成語很難找到,因為這個成語是指通過多方面的思考和觀察來解決問題,與此相對的成語應該是簡單粗暴、沒有思考過程的做法。例如,“一刀兩斷”就是指不經過任何思考就做出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