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痰盂。盛痰用的器皿。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十四日車駕幸五嶽觀》:“執禦從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菓壘、掌扇、纓紼之類。” 明 王圻 《三才圖會·唾壺唾盂圖考》:“ 元 唾壺唾盂皆以銀為之,有蓋,塗以金。今制,皆以黃金為之。壺,小口巨腹。盂,圓形如缶,蓋僅掩口,下有盤,俱為龍紋。”
唾盂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衛生用具,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唾盂又稱痰盂、唾壺、渣鬥,主要用于盛放唾液、痰液或食物殘渣。其名稱由"唾"(唾液)和"盂"(容器)組合而成,最早見于東漢時期。
典型結構為"大開口、細長頸、橢圓腹",這種設計便于收納液體且防灑漏。例如遼代青銅唾盂采用圓形開口配瘦長頸部,適合懸挂于馬車使用。清代琺琅唾盂則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表面裝飾冰梅紋等精美圖案。
在成語中衍生出比喻義,指代對人或事物的負面評價,如"唾盂之譏"象征批評态度。這種語義轉化反映了古代衛生器具與社會評價體系的關聯性。
注:完整文物信息可參考福建中醫藥大學博物館藏品及清代琺琅唾盂資料。
《唾盂》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盛唾液或其他液體的容器。
《唾盂》的部首是口字旁,總共包含11個筆畫。
《唾盂》是由唾和盂兩個字組成的。唾意為口中吐出的液體,盂意為盛放液體的器皿。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唾盂》。
繁體字中,《唾盂》的唾字沒有變化,而盂字以其繁體寫法「钰」代替。
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唾盂》中的唾字與現代寫法相同,而盂字寫作「爺」。
1. 他拿起唾盂将口裡的唾液倒掉。
2. 請用唾盂接一些水給我漱口。
唾液、盛唾液、唾吐、盥洗盂、沐浴盂
盛液器、容器、碗、盂
水杯、水壺、碟子、盤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