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節侯的意思、假節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節侯的解釋

蘆葦的别稱。 宋 陶穀 《清異錄·蘆寒郡假節侯》:“蘆之為物,大類此君,但霜雪侵陵,改素為黃,故好事君子號蘆為蕭寒郡假節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假節侯"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複合官職稱謂,其含義可從字源與曆史制度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源釋義 "假"在此處為"代理、暫授"之意,如《說文解字》釋"假,非真也";"節"指符節,即皇帝授予的權柄憑證,見于《周禮·地官》"凡邦國之使節"鄭玄注;"侯"為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據《禮記·王制》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二、曆史制度考釋 該稱謂特指漢代軍事制度中,獲得臨時統兵權的列侯。按《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武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出征将領實行"假節"制度,即授予代表皇權的符節,使列侯在特定戰區擁有軍事指揮權。如《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載霍去病曾"假節侯将萬騎出隴西"。

三、職能特征 該職屬臨時性軍事授權,具有三個特征:

  1. 權限限定:僅在指定軍事行動中有效
  2. 等級制度:低于持節、使持節等常設軍職
  3. 爵位關聯:受封者須具備侯爵身份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電子版
  2. 《中國古代官制大辭典》中華書局,2015年修訂版
  3. 北京大學《漢典》字源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假節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蘆葦的别稱,其含義和來源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解釋

假節侯(拼音:jiǎ jié hòu)指蘆葦的别稱。這一名稱源自宋代陶穀的《清異錄·蘆寒郡假節侯》,文中提到:“蘆之為物,大類此君,但霜雪侵陵,改素為黃,故好事君子號蘆為蕭寒郡假節侯。”此處通過比喻手法,将蘆葦的形态與氣節人格化,賦予其“假節侯”的雅稱。

二、讀音與詞義争議

部分資料中注音為“hóu”(如),但根據高權威性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正确讀音應為“hòu”。此外,有極少數解釋将其誤作成語,形容“假裝節儉實則奢侈”,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讀。

三、補充說明

  1. 文化意涵:古人常以植物喻人,蘆葦因耐寒、形态飄逸,被賦予“蕭寒郡假節侯”的稱號,體現傳統文人的審美情趣。
  2. 權威性差異:關于詞義的解釋,建議優先參考《清異錄》及權威詞典(如漢典)的記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宋代文獻或植物類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矮屋巴兒暴慢本命年孛孛不差累黍采掘蒼海長苞出道初入蘆葦,不知深淺辭嚴氣正打齁戴天蹐地旦角電照風行鼎成鬥豔争輝獨運匠心耳池發單訃聞歌鼓桄桔歸誠鬼雌荒悸講鐘記月跼尺科兌類聚謰語涖喪籠駕陸道履機乘變門牀馬道慕仰鬧戲匿曜庖廪偏辨貧時交破柱乾烈敲金擊玉奇冤全佑散聲神豔噬臍無及霜禽書袋圖理蛙蛭文事我妮誣訟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