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逍遙遊》:“ 惠子 謂 莊子 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衆所同去也。’ 莊子 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本謂高才難用于小事。後多謂懷才不遇。 唐 杜甫 《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宋 蘇轼 《故李承之待制挽詞》詩:“材大古難用,老死亦其宜。”
“材大難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信息總結如下:
原指樹木過于高大或形态不規整,難以被工匠用作材料,後引申為才能卓越的人因環境限制或機遇不足而難以施展抱負,常與“懷才不遇”同義。
出自《莊子·逍遙遊》中惠子與莊子的對話:
惠子提到一棵名為“樗”的大樹,樹幹臃腫不合繩墨,枝條卷曲不符規矩,匠人不屑一顧。莊子借此比喻“大而無用”之物,暗含對才能與機遇關系的思考。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對人才與時代適配性的探讨,強調個人能力與外部環境的關系。現代語境中,可用于形容技術、資源等因條件限制無法有效利用的情況。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文學引用,可參考《莊子》原文及杜甫詩作。
《材大難用》指的是一件物質雖然質地好、質量高,但由于種種原因難以發揮其應有*********或者難以應用到實踐中。
《材大難用》的部首分别是木和隹,它的總筆畫數為9。
《材大難用》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大禹谟》一書中,後來成為成語廣泛流傳。在繁體字中,《材大難用》分别用「難」和「用」表示。
在古代,該成語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的古體字中,「材」字的上部分是「木」,下部是「兆」,表示木材的含義;「大」字的上部是「一」,下部是「口」,表示事物的巨大。整個字的形狀更加象征着材料的巨大。
這種新方法雖然看起來很科學,但是實際應用起來卻《材大難用》,無法解決問題。
組詞:材料、材質、材種
近義詞:雖貴無用
反義詞:材小易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