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固定的處所;止息之處。 晉 葛洪 《抱樸子·清鑒》:“或外候同而用意異,或氣性殊而所務合,非若天地有常候,山川有定止也。” 唐 高適 《漁父歌》:“筍皮笠子荷葉衣,心無所營守釣磯。料得孤舟無定止,日暮持竿何處歸。” 前蜀 李珣 《漁歌子》詞之四:“扁舟自得逍遙志,任東西,無定止。”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一:“來無定止,去亦何為?”
(2).停頓;止息。 唐 李白 《猛虎行》:“頗似 楚 漢 時,翻覆無定止。” 清 蔣士铨 《空谷香·飲刄》:“今後呵。隨着東風為定止,或者他秋來将我做齊紈視,我也甘心為他憔悴死。”
(3).猶定準。 元 無名氏 《梧桐葉》第二折:“他飜手雲,覆手雨,沒定止性兒難據。”
“定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具體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詞性分解與基本義
“定”表示穩定、固定,如《說文解字》釋為“安也”;“止”本義為腳部動作,引申為停止、終止。兩者組合後,“定止”既可表示“固定的處所”,如《漢語大詞典》例舉《南史·隱逸傳》中“饑則入都營食,飽則定止”;亦可指“确定的終止時間”,如《古代漢語詞典》引《後漢書》“死生有命,無複冀于定止”。
引申義與用法
在古漢語中,“定止”可引申為“安定栖息的狀态”,如《全唐詩》中“飛鳴當此日,定止幾時回”描述候鳥遷徙的暫歇;現代語境中則多用于文學表達,強調動作或狀态的确定性終結,例如“風波定止後,方見人心本色”。
權威詞典釋義對比
“定止”一詞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其核心語義圍繞“穩定”與“終止”展開,常見于古典文獻及文學創作中。
“定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ìng zhǐ,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固定的處所或止息之處
指事物有明确的位置或停留的地方。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清鑒》中提到“山川有定止”,唐代高適的《漁父歌》也以“孤舟無定止”形容漂泊無依的狀态。
停頓或止息
表示動作、狀态的停止。如唐代李白《猛虎行》中“翻覆無定止”描述局勢動蕩不定。
猶定準,即确定的标準或依據
強調事物的确定性或不可更改性,例如清代蔣士铨的《空谷香·飲刃》中“隨着東風為定止”。
“定止”在古漢語中多用于描述空間、動态或确定性的狀态,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抱樸子》《李太白集》等古籍。
辨解碧瑠璃筆挺熾熱沖齓達夫打毛衣大盆地釣橋雕章繪句東樞東序西膠豆子豐屋生災扶光複婚稾定宮坊合堂鶴仙會厭簡定假肢競馳卷甲韬戈穅秕尻輪神馬客次揆地饋饍莨紗類帝廉陛镂骨昧墨沒漂怕三怕四片長薄技謙懼秦篆窮理居敬汔再汔四群山三蟲盛情申敍實對使介侍役死記硬背訴寃通誠投分土蝼丸泥溫度物在人亡向導相樛铦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