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虛謹慎,小心翼翼。《漢書·杜周傳》:“願将軍由 周公 之謙懼,損 穰侯 之威,放 武安 之欲,毋使 範雎 之徒得間其説。”
“謙懼”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iān jù,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
基本解釋
由“謙虛”和“畏懼”組合而成,表示一個人既保持謙虛态度,又對困難或挑戰存在畏懼心理。例如:
應用場景
常用于描述性格特質或行為狀态。如:“他雖能力出衆,但面對重任時仍心懷謙懼。”
核心釋義
在《漢書·杜周傳》等典籍中,強調“謙虛謹慎、小心翼翼”的态度。例如原文引用:
“願将軍由周公之謙懼,損穰侯之威……”
這裡指以謙遜和審慎的态度行事,避免張揚或冒進。
近義詞
謙恭、戒慎、戰戰兢兢。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查閱《漢書》或權威詞典。
謙懼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讠和疒。
謙懼一詞的拆分筆畫為:讠(讠部4畫)+疒(疒部5畫)。
謙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拆分後的部首讠表示言語,疒表示疾病,結合起來表示因為言辭而引起的恐懼和謙遜。
在繁體字中,謙懼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謙懼的寫法稍有不同。謙的古漢字寫法為襓,懼的古漢字寫法為懼。
以下是幾個謙懼的例句:
1. 他對自己的成就非常謙懼。
2. 謙懼使他得到了他人的尊重。
謙懼的組詞:
1. 謙讓:表示謙虛和讓步。
2. 懼怕:表示害怕或擔憂。
謙懼的近義詞:
1. 謙遜:表示謙虛、恭順。
2. 憂慮:表示擔心、憂愁。
謙懼的反義詞:
1. 驕傲:表示自滿、不謙虛。
2. 自信:表示有信心、不擔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