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粗劣的食糧。秕,癟谷。《晉書·孫綽傳》:“ 綽 性通率,好譏謂,嘗與 習鑿齒 共行, 綽 在前,顧謂 鑿齒 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後。’ 鑿齒 曰:‘簸之颺之,穅秕在前。’”後亦以“穅秕”謂超過、超越。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六:“ 唐 代 韓愈 、 柳宗元 洎 李翺 、 李觀 、 皇甫湜 數君子之文,淩轔 荀 孟 ,穅秕 顔 謝 。”
“穅秕”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詞義
指粗劣的食糧,尤指癟谷(不飽滿的谷粒)。其中“秕”即癟谷,“穅”通“糠”,指谷物脫下的皮殼。
典故來源
出自《晉書·孫綽傳》:東晉名士孫綽與習鑿齒同行時,孫綽以“沙之汰之,瓦石在後”自比精選之材,暗諷對方;習鑿齒則回應“簸之颺之,穅秕在前”,反諷孫綽如糠秕般輕浮在前。此對話使“穅秕”衍生出超越、占先的引申義。
文學引用
宋代孫光憲在《北夢瑣言》中評價韓愈、柳宗元等文人“淩轹荀孟,穅秕顔謝”,意指其文采超越荀子、孟子,并使顔延之、謝靈運等前賢如糠秕般遜色。
詞義演變
從最初表“劣質糧食”的實義,逐漸演變為通過對比突顯更優者的虛化含義,常用于古代文人互競或評價的語境中。
此詞現多用于古籍,現代漢語中較少出現,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本義與引申義。
穅秕(gǔ bǐ)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用來形容谷物中的糠秕或者表示茅屋的屋頂。穅秕在古代常用來指代莊稼剩下的谷殼和谷稭。
穅秕的拆分部首是禾(hé)和禾(hé),它是由13個筆畫構成的。
穅秕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其字意聯繫到禾本科植物,表示莊稼的谷殼和谷稭。
穅秕的繁體字是穀筆。
古代穅秕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比如在《說文解字》中,穅的上半部分是禾字的變形或者禾字,而下半部分可以是秝或者筆。但是現代漢字寫法統一規定為禾禾,以更加準确地表達其意思。
1. 農民們讓牲口吃盡了莊稼剩下的穅秕。
2. 這個村莊的茅屋屋頂上覆滿了穅秕。
1.穅秕飯(gǔ bǐ fàn):用穅秕做的飯。
2. 穅秕堆(gǔ bǐ duī):由穅秕堆積而成的一堆。
近義詞如糠秕。
反義詞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