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理居敬的意思、窮理居敬的詳細解釋
窮理居敬的解釋
宋 儒提倡的一種認識方法和道德修養。謂窮究事物之理,自處以敬。 清 顔元 《存學編·性理評》:“ 朱子 稱 上蔡 直指窮理居敬為入德之門,最得 明道 教人之綱領。”
詞語分解
- 窮理的解釋 窮究事物之理。《後漢書·胡廣傳》:“﹝ 廣 ﹞博物洽聞,探頤窮理。”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甄墳索之淵奧,該前言以窮理者,儒人也。” 宋 朱熹 《行宮便殿奏劄二》:“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
- 居敬的解釋 謂持身恭敬。《論語·雍也》:“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居身敬肅。” 明 李贽 《答周柳塘》:“古人一修敬而百姓安,一居敬而南面可,是果 魯橋 之敬乎?” 清
專業解析
“窮理居敬”是宋明理學的重要哲學概念,源于儒家經典诠釋傳統,由南宋理學家朱熹明确提出并系統闡述。該詞融合了認知與實踐的雙重維度,體現儒家“格物緻知”與“心性修養”的統一追求。
一、語義分解
- 窮理:“窮”指徹底探究,“理”即萬物本質規律。《漢語大詞典》釋為“窮究事物之理”,強調通過格物功夫達到對天理的認知。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闡釋:“所謂緻知在格物者,言欲緻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 居敬:“居”為持守狀态,“敬”指專注恭敬。《朱子語類》卷十二載:“敬者,主一無適之謂”,主張以敬畏心保持道德自覺,如《禮記·曲禮》所言“毋不敬”的踐行原則。
二、哲學内涵
二者構成“知”與“行”的辯證關系:
- 認知層面:窮理需“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積累過程,最終達到豁然貫通的境界,此說源自《二程遺書》的格物論。
- 實踐層面:居敬強調“心常惺惺”“收斂身心”的修養功夫,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将其列為五教之目實踐基礎。
三、思想源流
該概念繼承自《周易·說卦傳》“窮理盡性”思想,并融合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緻知”的學說。清代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評注:“窮理居敬,如車兩輪,廢一不可”,揭示其方法論的系統性。
(主要參考文獻:《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子語類》;陳來《宋明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窮理居敬”是中國宋代理學(尤其是程朱學派)提出的重要哲學概念,強調道德修養與認知方法的統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窮理
指探究事物的本質規律和内在邏輯,出自《周易·說卦》的“窮理盡性”。程朱學派認為需通過格物緻知,達到對“天理”的認知。
-
居敬
意為保持内心的恭敬與專注,語出《論語·雍也》“居敬而行簡”。主張通過身心清靜排除物欲幹擾,實現道德自律。
二、二者的關系
- 互為表裡:朱熹等理學家認為,“居敬”是修養身心的前提,“窮理”是認知天理的途徑,兩者相輔相成。如薛侃錄所言:“居敬即窮理”,二者本質是同一功夫的不同維度。
- 實踐統一:無論是日常行事(“有事”)還是靜思(“無事”),均需專注天理,體現“敬以直内,義以方外”的儒家精神。
三、目的與影響
- 核心目的是“存天理,滅人欲”,要求人們自覺遵守封建倫理規範。
- 這一理論成為程朱理學的重要修養方法,影響了後世儒學發展,尤其在道德實踐與認知結合方面具有深遠意義。
四、相關文獻
- 最早系統論述見于朱熹著作,清代顔元在《存學編》中評價其為“入德之門”。
如需進一步探讨其哲學内涵,可參考《論語》《周易》及程朱理學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首一節敗俗傷風罷需背毀并鄰長王剗穢撐犁孤塗沉魚落雁蹙偪大家甸子雕花玻璃掉轉底死謾生動本笃仁芬菲鳳曲豐偉工瞽孤景含毫澔澔花雕畫檻曶曶獲戾呼吸相通拘拆跨曆擂盤珠廉陛邁蹤免解腦室竊嘗傾路阙車鵲畫弓任意球沙毛錢殺矢生添耍金耍銀私力尿胞種子索用所職泰治忝官條别鐵券丹書退三舍腕脫玩志倭傀無它向仰銜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