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粒泥丸。 晉 葛洪 《抱樸子·備阙》:“彈鳥則千金不及丸泥之用,縫緝則長劍不及數分之針。” 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夫丸泥已不能遏 彭蠡 之沸騰,獨賢亦焉能反流遁之失正。”
(2). 漢 劉向 《列仙傳·方回》:“ 方回 者, 堯 時隱人也……為人所劫,閉之室中,從求道, 回 化而得去,更以方印掩封其戶。時人言,得 回 一丸泥塗門戶,終不可開。”後用為歸隱的典實。 清 唐孫華 《乙酉元旦》詩之一:“衰年報謁心情嬾,欲取丸泥錮兩扉。”
(3). 漢 王元 說 隗嚣 以兵守 函谷關 東拒 劉秀 :“今 天水 完富,士馬最強…… 元 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 函谷關 ,此萬世一時也。”見《後漢書·隗嚣傳》。後用為守險拒敵的典實。 宋 陸遊 《書悲》詩:“何當受詔出, 函谷 封丸泥。” 清 朱彜尊 《百字令·度居庸關》詞:“誰放十萬 黃巾 ,丸泥不閉,直入 車箱口 。”
(4).揉泥,團泥。《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讨不從命” 裴松之 注引《江表傳》:“糧食乏盡,婦女或丸泥而吞之。” 晉 葛洪 《神仙傳·玉子》:“每與子弟行,各丸泥為馬與之,皆令閉目,須臾成大馬。”《花月痕》第四九回:“亦有良懦輩,忍饑丸泥吞。”
丸泥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揉制成丸狀的黏土物質。古代常用于制作陶器胚胎或封存重要信件的密封材料,因其可塑性強且易于攜帶,《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揉泥為丸"的工藝形态。在中醫藥典籍《雷公炮炙論》中,丸泥亦指将礦物藥材與黏土混合制成的外敷藥劑載體。
二、典故釋義 源自《後漢書·隗嚣傳》"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的軍事典故。此處以"丸泥封關"比喻地勢險要,用少量兵力即可扼守關隘,該用法成為曆代詩文中的經典意象,如陸遊《劍南詩稿》中"何須更畫雲台策,隻拟丸泥塞隘口"的軍事策略比喻。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其承載的古代軍事智慧與手工業文明,仍具有重要的語言學研究價值。建議關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與《中國古代軍事地理要覽》(中華書局)等權威典籍的詳細記載。
“丸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需結合曆史典故和文獻記載綜合分析:
字面指代
指“一粒泥丸”,形容極小的泥塊。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中提到“丸泥”與“長劍”對比,強調微小事物的獨特作用。
揉泥或團泥
在《三國志》注引《江表傳》中,“丸泥”指将泥揉成團,如“婦女或丸泥而吞之”;《神仙傳》中也有以泥丸化馬的記載,體現神話色彩。
歸隱的象征
源自《列仙傳·方回》:堯時隱士方回被囚後以方印封門,傳說用其一丸泥塗門則永不可開。後世以此比喻隱士超然物外、隔絕塵世,如清代唐孫華詩中“欲取丸泥錮兩扉”。
守險拒敵的典故
出自《後漢書·隗嚣傳》:王元勸隗嚣據守函谷關,稱“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形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後衍生出成語“丸泥封關”,如陸遊詩“守關不假用丸泥”。
在詩詞中,“丸泥”常被用作意象:
“丸泥”一詞從具體物象延伸至文化隱喻,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八六子不啞不聾常滿燈誠厚赤足雠人相見,分外眼明舛訛百出打落紞纩道治電化教具定旋律東館放乖潑風謠佛座須撫塵輔嗣鬼嘯焊條豪帥鶴幾和弭恒幹弘貸檢裁交午柱解穢咭咭呱呱金聲玉振嫉閑妒能極養掠約斂甲斂首毛物明訓磨佗子女妻強本弱支锵鳴傾聳寝陋瓊璧氣踰霄漢入獻山階神化水遞蕣顔屬托梳妝樓四攝松枝麈瓦桁緼麗舞蹈誤殺五通神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