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訴寃的意思、訴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訴寃的解釋

見"訴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訴寃(sù yuān)是漢語詞彙中由“訴”與“寃”組合而成的動詞短語,現多寫作“訴冤”。其核心含義指向外界陳述自身或他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以尋求平反或公正裁決。以下從詞義、用法及權威來源角度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訴”指陳述、控告,《說文解字》釋為“告也”;“寃”為“冤”的異體字,本義為屈枉、不公,《廣雅》注“屈也”。合稱“訴寃”即“申訴冤屈”,強調通過言辭或文書表達蒙受的委屈,常見于法律、社會糾紛等語境。例如:“百姓赴京訴寃,請求重審案件”(《漢語大詞典》。

  2. 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司法文書,如《唐律疏議》中“聽訟理寃”的記載,體現傳統社會對申冤行為的制度性回應。近代逐漸擴展至日常表達,如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宣洩(《現代漢語詞典》。

  3. 使用場景

    • 司法領域:指向司法機關提出申訴,如“訴寃無門,終得昭雪”。
    • 文學表達:形容個人或群體對不公遭遇的情感抒發,如“詩中字字訴寃,感人至深”。
    • 社會輿論:公衆通過媒體等渠道揭露冤情,引發社會關注(《古代漢語辭典》。
  4. 權威參考

    該詞釋義參考自《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古代漢語辭典》(中華書局,2003年版),以上文獻為語言學領域公認權威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訴寃”是“訴冤”的異體寫法,指通過語言或文字表達自身遭受的冤屈。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訴寃”即向他人或上級機構陳述自己受到的冤屈,帶有尋求公正解決的目的。其核心含義與“訴冤”一緻,屬于漢字異體關系。

  2. 曆史用例

    • 《後漢書·黨锢傳》記載李膺因被誣告而“訴寃於帝”,指他向皇帝申訴冤情。
    • 唐代詩人劉長卿在詩中用“懷賢欲訴冤”,表達對賢者傾訴冤屈的情感。
  3. 詞義構成

    • “訴”本義為控告、傾訴(如“訴訟”“訴苦”),部首為“讠”,強調語言表達。
    • “寃”是“冤”的異體字,指不公正的待遇或誤解。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文書中,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訴冤”或“申訴”。其行為既可指向個人傾訴,也可指向司法機構提出控告。


提示:若需了解古代司法制度中的訴寃程式,可參考《後漢書》等史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飽嘗避世絕俗筆受不皇羼雜城溝傳杯換盞刀圭耳珰豐肴鋼錠個人數字助理漢學家黃瘴火葬蹇士寄放進驅決局絕其本根巨迹鵕鳥刊本客窗爛盈老羊皮兩梁流汗浃背昧死民俗學木芙蓉南氏評卷騎赤鯉清革青簩情信人色三孤三柱裡賞對試藝談詞貪忌特殊提交童男童女涒鄰讬骥之蠅挖補晚月微波粼粼峞巍慰恤鄉請獻納院仙人博士小黠大癡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