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副使,使者的輔佐。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煇 頃出疆,使介病,皆委頓扶持而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外國·朝鮮國詩文》:“ 朝鮮 俗最崇詩文,亦舉鄉會試,其來朝貢陪臣多大僚,稱議政者即宰相,必有一禦史監之,皆妙選文學著稱者充使介。”
(2).指奉命出使的官員。《元史·世祖紀五》:“爰有 太祖皇帝 以來,與 宋 使介交通。”
“使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副使或使者的輔佐
指在出使任務中擔任輔助角色的官員。例如《元史·世祖紀五》中記載的“與宋使介交通”,這裡的“使介”即指使團中的副職成員。
奉命出使的官員
廣義上也可泛指所有執行外交任務的官員。明代文獻《野獲編·外國·朝鮮國詩文》提到“使介病,皆委頓扶持而歸”,即描述出使官員的境況。
宋代周煇《清波别志》中記載“使介病,皆委頓扶持而歸”,說明“使介”在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外交使團成員的實際狀态。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通常指向古代外交體系中的輔助性官職。
《使介》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意為“幾乎、将近”。表示一個事物的程度接近或接觸某個狀态或狀态的邊緣。
《使介》由兩個部首組成:
1. 《使》(shǐ)- 從“人”部,表示與人相關的事物;
2. 《介》(jiè)- 從“人”部,表示門戶、邊界,引申為邊緣、接觸。
總共有8畫。
《使介》在古代文獻中廣泛使用,最早的出處可追溯到《左傳》。在現代漢字簡化過程中,該字被簡化為“很接”(hěn jiē)。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使介》的字形有一些變體,例如“使屆”、“使屆”等,但基本結構和意義均保持不變。
1. 這部電影的畫面精美,使介讓人仿佛置身其中。
2. 他的表演出色得使介觀衆們為之傾倒。
沒有特定的組詞。
接近、幾乎、即将。
相去甚遠、迥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