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西山經》:“西南四百裡,曰 昆侖之丘 ……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 晉 郭璞 《土蝼獸欽原鳥》:“土螻食人,四角似羊。”
“土蝼”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
基本特征
根據《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土蝼是一種外形似羊、但長有四角的食人怪獸。其描述為:“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晉代郭璞注釋時也提到“土螻食人,四角似羊”。
象征意義
在神話中,土蝼常被視為危險與邪惡的象征,代表自然界的野性力量。它栖息于昆侖山(天帝在人間的都城),可能與守護神陸吾共同構成對人類的警示。
在信陽楚墓出土的遣策簡中,“土蝼”被解釋為“地蝼”,指兼具龍虎特征的螭虎形象,具體指代虎座鳥架鼓中雙鳳所踏的伏虎形底座。這一用法屬于特定考古語境下的引申。
個别詞典(如)提到“土蝼”比喻缺乏見識或才能的人,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土蝼”的核心含義源自《山海經》,指四角食人神獸;考古文獻中則引申為螭虎形象。建議優先參考《山海經》及權威古籍釋義。
《土蝼》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或者知識水平很低的樣子,形容人愚昧無知。
《土蝼》這個詞由“土”和“蝼”兩個部首組成。
“土”的部首是“土”,它有4個筆畫。
“蝼”的部首是“虍”,它有9個筆畫。結合成詞後,“蝼”字總共有13個筆畫。
《土蝼》最早出現在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中。在他的著作中,他用這個詞來形容一些仕宦之人,意思是這些人像蝼蛄一樣在地下匍匐前行,沒有出息和才華。
《土蝼》的繁體字為「土螻」。
在古代漢字中,土蝼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蝼”字的部首為“虍”,寫作「螻」。
1. 他雖然長得高大,但知識水平很低,真是個土蝼。
2. 這個國家需要有才華和智慧的領導者,而不是一群愚昧的土蝼。
3. 不讀書隻會讓自己越來越像一個土蝼,我們應該注重知識的積累。
土包子、土氣、土鼈、土豆...
愚昧、無知、無學識、淺薄
有學識、有文化、博學多才、聰明伶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