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蔟。《漢書·律曆志上》:“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鐘,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參見“ 太蔟 ”。
“太族”是一個古代音律術語,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的十二律體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太族”是“太蔟”的異寫形式,屬于中國古代十二律中的第二律(陽律)。十二律分為六陽律(六律)和六陰律(六呂),太族位列陽律第二位,排在黃鐘之後、姑洗之前。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律曆志上》:“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鐘,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 這裡明确将“太族”作為音律名稱,用于規範音高标準和節氣對應。
功能與文化意義
現代使用
“太族”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音樂史領域。需注意與“猶太族”等現代民族詞彙區分,後者是不同概念。
“太族”是古代音律術語,屬于十二律體系,現代應用範圍狹窄。如需進一步了解十二律結構或具體音高計算,可參考《漢書》原文或專業音樂理論文獻。
「太族」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太」和「族」兩個部分組成。
「太」是多種漢字的部首之一,由「大」和「一」兩個部分組成,總筆畫數為四劃。而「族」是一個獨立的部首,總筆畫數為六劃。
「太族」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史記》中的“有太山之服,號太族”之句。在古代,太山地區的居民被稱為太族。
「太族」一詞在繁體中為「太族」。
古代漢字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漢字中,「太」的寫法較為曲折,而「族」較為簡化。例如:「太」的古字形為「太」,「族」的古字形為「小服」。
1. 他們是太族的後裔,以太山為家。
2. 在太族的傳統文化中,山水和自然景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山、太行、大族、民族
太山人、太山族
其他地區的居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