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ree] 由宗教會議或有頭銜的人制定的有關教義或教規的法令
羅馬教皇的教令
(1).教化,命令。《晏子春秋·問上十八》:“ 景公 問 晏子 曰:‘明王之教民何若?’ 晏子 對曰:‘明其教令。’” 宋 葉適 《林伯和墓志銘》:“ 侯官 之俗淳, 伯和 靜撫之,民服教令,木陰滿庭,終日寂寂,無復訟者。”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諸酋亦皆不平 達爾紮 之所為,與之相抗,不奉教令。”
(2).指孝誡、命令。《漢書·文帝紀》:“上親勞軍,勒兵,申教令。”
(3).謂禁忌。《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八位,八卦位也。十二度,十二次也。二十四節,就中氣也。各有禁忌,謂日月也。”
(4).文體的一種。《後漢書·孔融傳》:“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
(5).軍事名詞。一種近似條令的或帶試驗性的原則規定。如:飛行教令。
“教令”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官方或宗教法令
指由宗教機構(如羅馬教廷)或權威人物頒布的教義、法規類法令。例如:教皇發布的宗教規範文件被稱為教令。
軍事術語
特指軍隊中以命令形式發布的試驗性規定,如《飛行教令》《步兵武器實彈射擊教令》等,用于規範特定軍事訓練或操作流程。
古代政治與教化
最早見于《晏子春秋》《漢書》等文獻,指君主或上級對民衆的教化與命令。例如《晏子春秋》提到“明其教令”,即通過明确法令引導百姓行為。
現代組織管理
在軍隊、學校或企業中,上級通過教令向下級傳遞明确的指示或規則,強調權威性和執行力。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更多細節可參考相關文獻或專業詞典。
《教令》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意思指的是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傳達給别人的命令或指示。
《教令》的拆分部首為“攵”和“令”,其中攵為漢字的左邊部分,令為右邊部分。
《教令》的總筆畫數為11筆,其中攵部首占2筆,令部分占9筆。
《教令》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君主或權力機構通過教令來傳達命令、規定法規和制定政策。教令的目的是指導民衆的行為,确保社會秩序和穩定。
《教令》的繁體字為「教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中的記載,古代的《教令》的寫法為「敎令」。其中,「敎」是現代漢字「教」的舊字形,意思是教導、教育。
1. 政府發布了一份緊急教令,要求所有公民待在家中,以應對疫情。
2. 上級領導下達了一道嚴厲的教令,要求部門加強安全生産。
1. 教導:指教、引導和指導他人。
2. 令人:使人感到某種情緒或産生某種反應。
3. 教訓:指從失敗或錯誤中獲取的教育經驗。
1. 命令:指上級對下級或有權利的人對他人所做出的明确要求。
2. 規令:由權力機構制定的行為準則或規章制度。
1. 自由:指沒有任何限制、束縛或幹預,個人可以自由決定和行動。
2. 建議:提出意見或建議,而非強制執行的指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