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昔的典籍。 南朝 宋 顔延之 《赭白馬賦》:“訪國美於舊史,考方載於往牒。” 明 宋濂 《進<元史>表》:“況往牒舛訛之已甚,而它書參考之無憑,雖竭忠勤,難逃疎漏。”
“往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ǎng dié,其核心含義指往昔的典籍,即古代流傳下來的文獻或書籍。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構成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常見于對曆史文獻的引用或考證。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研究中對“往牒”的注解。
往牒(wǎng dié)指的是出行時所攜帶的憑證或通行證件。這個詞源于古代官員出差時所使用的憑證,用以證明身份和目的地,以便得到通行的許可。
往牒是由“彳”和“卄”兩個部首組成,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3畫和5畫。
往牒最早出現在《莊子·馬蹄》一文中,用作記載出行目的地的憑證。在繁體字中,往牒分别寫作「往嘯」。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會因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往牒這兩個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小篆字形,其字形與現代稍有差異,主要表現在筆畫的順序和形狀上。
請你把往牒帶上,否則你無法進入受限區域。
- 往返:指來回行程。 - 往還:指往返回去的意思。 - 往前:指向前方行進。 - 出牒:指出行時所攜帶的憑證。
近義詞:通行證、憑證、行證
反義詞:禁牒、拒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