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之禮帽。《後漢書·輿服志下》:“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說唐》第四一回:“ 李淵 再拜受命,戴冕冠,披黃袍,升大殿,即皇帝位。”
冕冠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帽,其含義與結構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定義與用途 冕冠是漢服禮服中搭配冕服的冠式,始于周代,專供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佩戴,需與冕服、赤舄(紅色禮鞋)、佩绶(绶帶)和玉圭等配飾搭配使用。
2. 曆史背景 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冕冠制度可追溯至周代,後成為曆代帝王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後漢書》記載其形制為“垂旒,前後邃延,玉藻”。
3. 結構特征
•冕旒:前後懸挂的珠串,以五彩絲線穿玉珠制成,數量象征等級(如天子十二旒)
•玉笄:固定冠體的發簪
•充耳:垂于耳側的玉飾,警示君王勿信讒言
•冕綎:冠頂長方形木闆,前圓後方象征天地
4. 文化象征 垂旒設計寓意“視而不見”,提醒君王專注大事;充耳象征“充耳不聞”,倡導明辨是非。現代語境中,“冕冠”被引申為最高榮譽的代稱,如“衛冕冠軍”。
擴展說明
《說文解字》記載“冕”為大夫以上貴族專屬,其形制演變反映了古代等級制度。唐代文獻如《說唐》亦記載李淵稱帝時“戴冕冠,披黃袍”的儀式場景。
冕冠(miǎn guān)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冖”和“冠”。其中,“冖”是上面有蓋的蓋子,“冠”表示帽子。這個詞可以拆分成8筆畫。
“冕冠”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意為帝王所戴的蓋有珠寶的高帽,是一種象征君權的标志。這個詞的用法逐漸擴展,也可指代其他高位或高級的地位、頭銜或權力。
在繁體字中,“冕”字的寫法保持不變,而“冠”字在繁體中寫作“冠”。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冕冠”在字形上與現代略有差異,其中“冖”的形狀更為方正,上部分更加扁平;而“冠”的形狀也有所變化,上面的橫杠較長。
1. 他戴上華麗的冕冠,成為了新一代的皇帝。
2. 畢業典禮上,畢業生們戴上了畢業帽,象征着脫穎而出的冕冠。
1. 冠軍:指在比賽或競争中獲得第一名的人或團隊。
2. 冕下:指君主戴冕後,并在其下屬之下的地位。
3. 金冠:指由金質材料制成的冠狀物,常用于盛裝或儀式。
1. 王冠:和“冕冠”一樣,都指代君主戴的象征權力的頭飾。
2. 頭銜:指人們根據職位、地位或學曆給予的稱號。
普通:與“冕冠”相對立的概念,指沒有特殊地位或權力的一般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