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議的意思、大議的詳細解釋
大議的解釋
(1).朝廷集議國家大事。《漢書·循吏傳·黃霸》:“守丞相長史,坐公卿大議廷中知 長信 少府 夏侯勝 非議詔書大不敬, 霸 阿從不舉劾,皆下廷尉,繫獄當死。” 顔師古 注:“大議,總會議也。”
(2).謂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漢書·酷吏傳·田延年》:“當發大議時,震動朝廷。” 宋 蘇轼 《司馬溫公神道碑》:“始發大議,乞立宗子為後,以安宗廟。”
(3).朝廷的重大決策。《後漢書·董卓傳》:“ 卓 又抗言曰:‘昔 霍光 定策, 延年 案劒。有敢沮大議,皆以軍法從之。’” 宋 曾鞏 《韓琦制》:“及受末命,戡濟艱難,以己徇時,坐定大議。”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詞語“大議”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大議”由“大”和“議”組成,指涉及國家或集體重大事務的讨論或決策,強調議題的重要性和參與規模。
二、核心釋義
- 朝廷集議國家大事
指古代朝廷中針對重大國事(如政策、戰争等)的集體商議,如《漢書》記載“坐公卿大議廷中”。
- 對國家大事的意見或建議
例如宋代蘇轼提及“始發大議,乞立宗子為後”,指提出關鍵性主張。
- 朝廷的重大決策
如《後漢書》描述董卓“有敢沮大議,皆以軍法從之”,突顯決策的權威性。
三、使用場景
- 曆史政治:古代朝堂對國策、立嗣等議題的讨論(如歐陽修評價“臨大事,決大議”)。
- 現代擴展:可引申為各領域的重要會議或廣泛辯論,如國際事務中的“保持溝通渠道開放以解決重大議題”。
四、例句參考
- 發言人稱,為解決伊朗核計劃等議題,“保持溝通渠道開放”至關重要。
- 宋曾鞏評價韓琦“戡濟艱難,坐定大議”,贊其決策能力。
如需更多例證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議》這個詞是指讨論重要問題時所進行的廣泛會議或讨論。它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字旁)」和「言(言字底)」,總計有12畫。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具有獨特的含義和使用方式。
在繁體字中,「大議」是《大議》的另一種寫法。雖然簡體字的使用普遍,但是繁體字在一些場合仍然被保留和使用,特别是在一些傳統文化領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大議」的構字方式相對簡單。字形以「亻」作為左半部分,表示人類;下方是「言」,代表言談或讨論。通過字形的組合,「大議」形象地表達了人們進行廣泛讨論的情景。
以下是一個例句:“我們需要召開一場大議,來讨論這個重要的決策。” 這句話展示了「大議」一詞的正确應用,以及其指代的會議或讨論的重要性。
與「大議」相關的詞彙有很多,可以用來擴展表達方式。例如,「大會讨論」、「座談會」、「研讨會」等都是表示類似概念的詞彙。
然而,與「大議」相反的是「細節」。細節通常指特定問題或情況的具體方面,相對于廣泛讨論的整體觀點而言。
希望這些簡短而友好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