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役的意思、科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役的解釋

征發徭役。《新唐書·狄仁傑傳》:“官吏侵漁,州縣科役,督趣鞭笞,情危事迫。” 宋 司馬光 《溫公續詩話》:“﹝ 魏野 ﹞卒贈著作郎,仍詔子孫租稅外,其餘科役皆無所預。” 宋 王欽臣 《王氏談錄·唐三宗像》:“其畫亦當時之跡,每持以見縣官,免科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科役是古代中國賦稅制度中的專用術語,指官府按戶等或田産等級強制攤派的徭役與賦稅。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宋史·食貨志》記載"凡科役之法,以田産為率",《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按戶等或資産等級征收的賦稅差役"。

從構詞法分析,"科"即科條律令,"役"指勞役與賦稅,二字組合後特指官府依法令強制征發的徭役賦稅。明代《明會典》記載了"科役均平法",強調按田産多寡分等級攤派賦役的征收原則。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辨析:"科役之制,始于唐而備于宋",指出該制度在唐宋時期形成完整體系。

文獻中常見具體用例,如《續資治通鑒長編》載"上戶科役重,下戶科役輕",反映其分級征收特征。元代《通制條格》規定"諸色戶計,各依原籍科役",說明其具有戶籍管理功能。該制度與"均徭法""一條鞭法"等賦役改革密切相關,是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的重要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科役”是中國古代曆史文獻中常見的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發音:kē yì(注音:ㄎㄜ ㄧˋ)
含義:指官府按法令征發百姓從事無償勞役或賦稅的行為。常見于宋、元、明等朝代的行政制度中。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1. 制度背景
    科役是古代徭役制度的一部分,官府通過強制征調勞動力,用于修路、築城、運輸等公共事務。例如《新唐書·狄仁傑傳》記載:“官吏侵漁,州縣科役,督趣鞭笞,情危事迫”,反映官吏濫用職權加重百姓負擔的現象。

  2. 減免特例
    宋代司馬光提到,某些特殊群體(如文人後代)可免除科役:“诏子孫租稅外,其馀科役皆無所預”。元代黃鎮成詩中“庶供科役馀,足以勞炊饪”則描繪了百姓承擔勞役後的生活狀态。

三、延伸關聯

四、引用文獻

古典詩詞中亦常見該詞,如明代梁以壯詩句:“因無負郭田來食,得免催科役到門”,體現百姓對科役的無奈與逃避心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賦役制度,可參考《宋史·食貨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撫使殘餘讒柄吃閑飯吹筦膽裂倒豎登祇抖瑟返本發排飛龍風抟奮逸公方黉堂壺子講目兼羅嘉澤急杵葪慸介僎進朝禁阃金梭集讓舅舅聯亘靈飛巃嵸絡絲蟲蠻民謾天謾地馬辔末造謙受益起鳳情首秋縣軟皂伸剖奢盼涉世恃才傲物十魔九難殊祥四庫全書松綁速戾貪私桃汛停電頑癡亡八僞孔卧位五印字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