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rious disaster] 大劫難。本為佛教用語
(1).佛家謂天地一成一毀為一劫,經八十小劫為一大劫。道家亦有大劫之稱。《初學記》卷七引 晉 曹毗 《志怪》:“胡人雲:‘經雲:天地大劫将盡,則劫燒。此劫燒之餘。’”《法苑珠林》卷三:“世間成時二十别劫,住時二十别劫,壞時二十别劫,空時二十别劫。此中以住合成,以空合壞,故各四十别劫,總此成壞合有八十别劫為一大劫。”《雲笈七籤》卷二:“天地改易,謂之大劫。”參閱《翻譯名義集·時分》。
(2).泛稱大災難。 唐 皮日休 《開元寺佛缽詩》:“乳糜味斷中天覺,麥麨香銷大劫知。” 清 無名氏 《陸沉痛》楔子:“遍地腥羶,直弄得江翻海擾,鼠偷狗盜,大劫何日了?” 郭沫若 《黑貓》二:“兵變不僅限于 成都 ,在 四川省 内凡是有營防駐紮的地方,四處都響應了。 嘉定 城是有營防駐紮的,當然也免不了遭受一次大劫。”
“大劫”是一個源自宗教哲學的概念,現也用于泛指巨大災難或危機。以下是詳細解釋:
佛教理論
佛家認為,宇宙周期分為“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包含20個小劫(約1680萬年),共80小劫為一大劫。一大劫代表天地從形成到毀滅的完整周期。
道家觀點
道家也有類似概念,将天地的一次循環生滅稱為“大劫”,并認為大劫末期會出現“劫燒”(天地毀滅性災難)。
現多用于形容巨大災難或危機,如戰争、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的劫難。例如:
文學描述
唐代詩人皮日休曾用“大劫”暗喻時代動蕩(《開元寺佛缽詩》),清代《陸沉痛》則以“大劫何日了”表達對亂世的感慨。
現實語境
以上解釋綜合了佛教經典、文獻用例及現代語義擴展。如需更詳細宗教周期計算,可參考《法苑珠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