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议的意思、大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议的解释

(1).朝廷集议国家大事。《汉书·循吏传·黄霸》:“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 长信 少府 夏侯胜 非议詔书大不敬, 霸 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繫狱当死。” 颜师古 注:“大议,总会议也。”

(2).谓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汉书·酷吏传·田延年》:“当发大议时,震动朝廷。”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

(3).朝廷的重大决策。《后汉书·董卓传》:“ 卓 又抗言曰:‘昔 霍光 定策, 延年 案劒。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宋 曾巩 《韩琦制》:“及受末命,戡济艰难,以己徇时,坐定大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议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境特征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1. 基本释义

    指古代国家或朝廷中涉及重大事务的讨论与决策,如礼仪、法制、军事等核心议题。《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朝廷集议重大事务”,强调其作为高层政治活动的性质。

  2. 历史背景与应用场景

    在汉代至明清的文献中,“大议”常与君主主持的朝会相关,例如《后汉书》记载“群臣大议,以定国策”,体现君臣共商国是的制度。此类讨论需遵循严格的礼制规范,参与者多为重臣或学者。

  3. 制度考据

    据《古代汉语制度考》,“大议”是封建政权决策的重要环节,涵盖“议礼、议政、议刑”三方面,需通过辩论形成共识。例如唐代“大议”需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最终由皇帝裁决。

  4. 词汇演变

    现代汉语中“大议”已较少单独使用,但其构词逻辑保留在“会议”“议政”等词汇中。明清小说偶见“大议”描述宗族或地方重大事务商议,词义从政治层面向民间扩展。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词语“大议”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大议”由“大”和“议”组成,指涉及国家或集体重大事务的讨论或决策,强调议题的重要性和参与规模。

二、核心释义

  1. 朝廷集议国家大事
    指古代朝廷中针对重大国事(如政策、战争等)的集体商议,如《汉书》记载“坐公卿大议廷中”。
  2. 对国家大事的意见或建议
    例如宋代苏轼提及“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指提出关键性主张。
  3. 朝廷的重大决策
    如《后汉书》描述董卓“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突显决策的权威性。

三、使用场景

四、例句参考

  1. 发言人称,为解决伊朗核计划等议题,“保持沟通渠道开放”至关重要。
  2. 宋曾巩评价韩琦“戡济艰难,坐定大议”,赞其决策能力。

如需更多例证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逼脇不搁当儿辰晷帝宇栋榱栋甍冬小麦厄贫繁姿风俗浮现公益骨董箱归行贵州闳妙会齐活灵活现火奴鲁鲁狐威见风转篷见异结邻介子推警署九天采访使者距踊开亲魁伟拉饥荒淩波曲令媛挛屈盲视茅草内修外攘破道迁业清庙器热天融通伤俗社仓深不可测省道释侣首过手头树核水引面岁籥踏床藤实杯讬贸无香火情无遮斋陷坚仙境小败犀颅玉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