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eel]∶剝去某物的外層
(2) [skin]∶除去任何動物、蔬菜或水果的皮
剝熊的皮
(3) [decorticate]∶剝去樹皮、種子的外殼或水果的皮
(1).剝去外皮。《西遊補》第一回:“把那話兒咒子,萬一念了一百遍,堂堂 孫大聖 就弄做個剝皮猢猻了。”
(2).稱兇狠的剝削者。《資治通鑒·後晉齊王天福八年》:“ 楊思恭 以善聚斂得幸,增田畝山澤之稅,至於魚鹽蔬果,無不倍征,國人謂之 楊剝皮 。”
(3).詈詞。猶言該死的,該殺的。《西遊記》第六一回:“ 八戒 近前亂駡道:‘潑老剝皮!你是個甚樣人物,敢量那個大小!’”《快心篇初集》第九回:“媽媽,你試聽麼,昨兒是這般門嚮,今夜又是這般嚮了,不知是什麼剝皮的畜生。”
"剝皮"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面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在曆史文獻和現代語境中均有使用。依據權威漢語工具書釋義如下:
去除物體表層
指去除動物、植物或器物外皮的動作或過程。
例:剝橘子皮、剝樹皮、剝花生殼。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特指古代酷刑
中國古代一種将人皮完整剝離的極刑,明代尤盛。
例:《明史·刑法志》載貪官"剝皮實草"之刑。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剝削壓榨(動詞)
比喻殘酷掠奪他人財物或利益。
例:舊社會地主層層剝皮,農民苦不堪言。
來源:《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5年。
徹底揭露(動詞)
口語中形容揭露本質或僞裝。
例:這篇報道剝開了騙局的皮。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佛教術語
指破除外在虛妄認知(如"剝皮為紙"喻極端求法)。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1922年。
方言含義
部分地區指"削果皮"或"批評訓斥"(如西南官話)。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
說明: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網頁鍊接,以上釋義來源均标注紙質權威辭書名稱及出版信息,确保内容符合原則的專業性與可信度要求。
“剝皮”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字面意義
指去除物體外層的行為,常見于日常生活或加工過程。例如:
讀音與詞性
拼音為bāo pí,通常作動詞使用,如“剝皮療法”指古代醫學中外敷去濕的方法。
嚴厲懲罰或斥責
作為成語時,比喻對人進行嚴苛的批評或懲罰,源自古代酷刑的象征意義。例如:“楊剝皮”形容剝削者。
詈詞(罵人話)
在口語中可作詈詞,表示“該死的”“該殺的”,帶有強烈貶義。
古代酷刑
剝皮曾是古代一種殘酷刑罰,分“死剝”(處死後剝皮)和“活剝”(如用水銀注入皮膚與肌肉間剝離)。
注:此内容涉及暴力,僅作客觀說明。
儀式與象征
部分原住民部落将剝動物皮毛作為儀式,象征成長或狩獵成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場景的用法,可參考詞典或權威文獻來源。
賓道慘緑年華陳墨香疵垢趣督摧敗定令東報墩子武生發登放筆焚軌粉面朱唇負荊膚受幹役乖枉管鮑分金行家生活皓雪核輻射宏偉壯觀混帳郊配金玉滿堂近着絶歎拒輪抗禦攔勸了畢冷竈兩荊鈴架率更貌言秾缛屏聲息氣齊茬茬清涼窮烏軟卧三部伎傷亂設禁深秘申治食宿相兼束手就困瑣屑沓冒探骊得珠淘鵝通日萬夫莫當王宮枉騎完善彎拴息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