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藩的意思、外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藩的解釋

(1).有封地的諸侯王。亦指地方上的高級官吏。《晉書·禮志上》:“ 哀帝 以外藩援立。”《宋史·孝宗紀贊》:“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苦帝。”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邱侍郎獻谀》:“ 邱 竟以外藩再斥,蓋兩番貢諛,皆不得厚償。”

(2).外部的屏藩。《三國志·魏志·陳矯傳》:“ 矯 説 太祖 曰:‘鄙郡雖小,形便之國也,若蒙救援,使為外藩,則 吳 人剉謀, 徐方 永安。’”

(3).外國;藩屬。 清 程恩澤 《粵東雜感》詩:“外藩 吉利 最雄猜,坐卧高樓互市開。”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蓋本朝龍興之初,喇嘛效順最早,而其術盛行東土,又夙為 蒙古 諸部落所崇信,故優禮彼教政,以羈縻外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藩”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分封在外的屬國或屬地”。從詞源結構分析,“外”表示空間方位上的外部,“藩”原指屏障、籬笆,引申為鎮守邊疆的封地。《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指中央政府分封的邊遠屬地”,這一解釋體現了中央政權與地方勢力的從屬關系。

在具體使用中,“外藩”包含兩個曆史維度:其一,周代分封制語境下特指諸侯國,《古代漢語詞典》指出該詞“特指周代屏藩王室的外姓諸侯”,如《禮記》中“諸侯守在四夷”即為此類政治結構的體現;其二,明清時期演變為對蒙古、西藏等邊疆地區的統稱,《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該時期“将蒙古王公領地統稱外藩”,凸顯中央政權對邊疆的管轄體系。

該詞的近代用法延伸至國際關系領域,《近代漢語新詞詞典》收錄其“十九世紀後指代朝鮮、琉球等朝貢國”的義項,如《清史稿》中“外藩遣使入貢”的記載,反映了宗藩體系下的外交關系。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曆史研究領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外藩”是古代中國政治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具體含義因曆史語境不同而有所演變,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基本定義

外藩指中央政權直接控制範圍外的邊疆藩國或地區,通常由少數民族、地方勢力或分封諸侯統治。這些地區在政治和軍事上與中央政權存在隸屬關系,但保留較高自治權,如蒙古、西藏、新疆等邊疆區域()。

二、曆史含義的分層

  1. 分封諸侯
    原指受封領地的諸侯王或地方高級官吏,如《晉書》記載的“哀帝以外藩援立”即指地方諸侯繼位中央()。
  2. 邊疆屏障
    作為中央政權的軍事防禦區域,例如《三國志》中陳矯建議将某地設為“外藩”以抵禦外敵()。
  3. 外國屬國
    清代文獻中常指臣服于中國的藩屬國,如《郎潛紀聞》提及通過宗教政策“羁縻外藩”()。

三、曆史作用與演變

外藩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國“多元一體”的治理格局,既通過分封制鞏固邊疆(如漢代同姓諸侯穩定政局),也通過朝貢體系維系屬國關系。隨着中央集權強化,部分外藩逐漸被納入直接管轄,如清代改土歸流政策。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文獻案例及制度分析,如需具體文獻原文可參考标注的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拔歸蚌研並牀兵法賓榮比詳粗布登擥燈漏繁約發行篚箧府帑附贅懸肬官首海瑞罷官好吃後距黃初體皇邑毀方餞淚見行矯時金牀酒曲肯可塊礨連二并三良謀靈影鄰右力屈計窮柳塘留下六一兒童節蠻客瞞上不瞞下孟庑岷嶺能能攀奉龐眉白發砰隱偏沴籤函切戒齊歌歧黃鰓孔散卓屬疏澍澤湯頭彈簧門偷窳外曾祖罔費文彩四溢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