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封地的諸侯王。亦指地方上的高級官吏。《晉書·禮志上》:“ 哀帝 以外藩援立。”《宋史·孝宗紀贊》:“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苦帝。”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邱侍郎獻谀》:“ 邱 竟以外藩再斥,蓋兩番貢諛,皆不得厚償。”
(2).外部的屏藩。《三國志·魏志·陳矯傳》:“ 矯 説 太祖 曰:‘鄙郡雖小,形便之國也,若蒙救援,使為外藩,則 吳 人剉謀, 徐方 永安。’”
(3).外國;藩屬。 清 程恩澤 《粵東雜感》詩:“外藩 吉利 最雄猜,坐卧高樓互市開。”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蓋本朝龍興之初,喇嘛效順最早,而其術盛行東土,又夙為 蒙古 諸部落所崇信,故優禮彼教政,以羈縻外藩。”
“外藩”是古代中國政治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具體含義因曆史語境不同而有所演變,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外藩指中央政權直接控制範圍外的邊疆藩國或地區,通常由少數民族、地方勢力或分封諸侯統治。這些地區在政治和軍事上與中央政權存在隸屬關系,但保留較高自治權,如蒙古、西藏、新疆等邊疆區域()。
外藩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國“多元一體”的治理格局,既通過分封制鞏固邊疆(如漢代同姓諸侯穩定政局),也通過朝貢體系維系屬國關系。隨着中央集權強化,部分外藩逐漸被納入直接管轄,如清代改土歸流政策。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文獻案例及制度分析,如需具體文獻原文可參考标注的網頁來源。
外藩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包含了“外”和“藩”兩個漢字。
“外”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它的部首是“蔔”,總共有5畫。
“藩”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它的部首是“艹”,包含了16畫。
《外藩》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政治體制中的官職制度。在中國古代,皇帝統治的領土被分為直轄區和外地轄區。直轄區通常由皇帝親自統治,而外地轄區則由外任的地方官員統治,這些地方被稱為外藩。外藩在中國曆史上經常成為政治、軍事和經濟的中心。
“外藩”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外藩」。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寫“外藩”時,“外”字的寫法類似于「-{外}-」,而“藩”字的寫法類似于「-{⿱艹番}-」。
1. 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将外地分為若幹個藩,任命地方官員來管理外藩地區。
2. 外藩的地方官員通常享有一定的自治權。
外藩不是一個常用的組詞成分,無法與其他漢字形成合理的詞組。
外藩的近義詞包括:外地、藩鎮。
外藩的反義詞包括:内地、首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