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格調。指作家或作品的藝術風格。 唐 姚合 《喜覽裴中丞詩卷》詩:“調格江山峻,功夫日月深。”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晚過 徐比部 汝思 書齋,適 唐 詩一卷在幾,因而披閲,歷談聲律調格,以分正變。”
(2).音樂術語。即調式。指幾個音按照它們彼此間的相互關系,聯結成一個體系,并且以一個音(主音)為核心。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二》:“ 懷智 《琵琶譜》調格與今樂全不同。”
調格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維度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解析:
音樂術語中的調式規範 在傳統音樂領域,"調格"指音階的固定組合形式,如《中國音樂辭典》定義其為"特定音程關系的音列結構"[來源1]。例如五聲音階的調格由宮、商、角、徵、羽五音構成。
文學創作的風格範式 古代文論中,"調格"指作品的整體風格規制。明代李東陽《懷麓堂詩話》強調"調格古雅,意味悠長"[來源2],此處特指詩詞的韻律結構與審美格調的統一标準。
現代語言應用中的新拓展 當代語言學延伸出"語音調值的格式規範"含義,普通話四聲調值标記法即屬此類調格系統[來源3]。在方言研究中,調格分析成為記錄聲調特征的重要方法論。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中國音樂大百科》等專業辭書,因互聯網内容安全限制,具體引文出處暫不标注網絡鍊接。建議讀者通過權威圖書館系統查詢紙質文獻獲取完整釋義。
“調格”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文學與音樂領域的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文學藝術中的“格調”
指作家或作品的藝術風格,強調作品在形式、語言、情感等方面的獨特表現方式。例如唐代姚合在《喜覽裴中丞詩卷》中提到的“調格江山峻”,即形容詩作風格雄渾壯闊。
音樂術語中的“調式”
指多個音按照特定音程關系組成的體系,并以主音為核心。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的琵琶譜“調格與今樂全不同”,即描述古代音樂調式體系。
詞源與演變
現代應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參考、5),或《夢溪筆談》音樂篇(參考)。
哀祭熬累巴馬子班剝曹丘察言觀行呈形持護傳考傳旨慈恤抵債督行範丹煩刑拂髦負險不賓高詠貢膿紅通通歡醼進幹井中泥刻下痾疻壸漿箪食唠唠澇災陵陂零星柳林龍圖閣學士螺江鳴不平目不交睫嘔呀泡泡紗飄飏貧室起服冗穢柔克飒剌剌繕録沈淖十二宮十室九空守視素飡所圖不軌台宿銅聲違滞文德五觳物馬五雲裘下火降龍寫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