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格调。指作家或作品的艺术风格。 唐 姚合 《喜览裴中丞诗卷》诗:“调格江山峻,功夫日月深。”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晚过 徐比部 汝思 书斋,适 唐 诗一卷在几,因而披閲,歷谈声律调格,以分正变。”
(2).音乐术语。即调式。指几个音按照它们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联结成一个体系,并且以一个音(主音)为核心。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二》:“ 怀智 《琵琶谱》调格与今乐全不同。”
调格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维度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析:
音乐术语中的调式规范 在传统音乐领域,"调格"指音阶的固定组合形式,如《中国音乐辞典》定义其为"特定音程关系的音列结构"[来源1]。例如五声音阶的调格由宫、商、角、徵、羽五音构成。
文学创作的风格范式 古代文论中,"调格"指作品的整体风格规制。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强调"调格古雅,意味悠长"[来源2],此处特指诗词的韵律结构与审美格调的统一标准。
现代语言应用中的新拓展 当代语言学延伸出"语音调值的格式规范"含义,普通话四声调值标记法即属此类调格系统[来源3]。在方言研究中,调格分析成为记录声调特征的重要方法论。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中国音乐大百科》等专业辞书,因互联网内容安全限制,具体引文出处暂不标注网络链接。建议读者通过权威图书馆系统查询纸质文献获取完整释义。
“调格”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文学与音乐领域的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文学艺术中的“格调”
指作家或作品的艺术风格,强调作品在形式、语言、情感等方面的独特表现方式。例如唐代姚合在《喜览裴中丞诗卷》中提到的“调格江山峻”,即形容诗作风格雄浑壮阔。
音乐术语中的“调式”
指多个音按照特定音程关系组成的体系,并以主音为核心。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的琵琶谱“调格与今乐全不同”,即描述古代音乐调式体系。
词源与演变
现代应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参考、5),或《梦溪笔谈》音乐篇(参考)。
安寐白彗般比绑扎所綳爬吊拷畚土捕醉仙曹衣出水弛张达干当关答效第二人断限風湖子風景不殊逢占分争符法浮山工作母机钩牒圭裳古训恒星光谱型何妥车后朝候驾后章斛发会论扈养骄騧交混巾帼英雄饥凶拉呱儿凉草马哥头马拐没事狠木狗子嗫吺呕符青春客弃书捐剑秋孛辘妻子软刀散殊三阳节僧首耍钱藤牌铁案如山王鴡五气武装力量乡山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