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柔克 ”。
亦作“ 柔剋 ”。1.謂和柔而能成事。《書·洪範》:“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孔 傳:“和柔能治。”《漢書·叙傳下》:“ 孝元 翼翼,高明柔克。” 顔師古 注:“謂人雖有高明之度,而當執柔,乃能成德也。”《後漢書·鄭興傳》:“今陛下高明而羣臣惶促,宜留思柔剋之政,垂意《洪範》之法。” 李賢 注:“剋,能也。柔剋謂和柔而能立事也。” 明 歸有光 《送張子忠之任南昌序》:“為沉潛之剛克,為高明之柔克,惟其道之所至,不能預期也。”
(2).謂柔忍克制。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五:“八世兄高明有馀,沉潛不足,隻要稍微柔克一下,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柔克”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哲學的詞語,常作為“柔能克剛”的簡寫,意指柔軟、溫力量能夠戰勝剛強、強硬的事物。這一概念體現了道家思想中以弱勝強、以柔制剛的智慧,強調在沖突或競争中,通過謙和、靈活的方式達到目的,而非直接對抗。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出處及現代應用。
在漢語詞典中,“柔克”并非獨立詞條,而是由“柔”和“克”組合而成的短語。“柔”指柔軟、溫和、順從,常與“剛”相對;“克”意為戰勝、克服。因此,“柔克”整體表達“以柔克剛”的内涵,即通過非暴力、包容的策略來化解矛盾或取得勝利。例如,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柔”被定義為“溫和而不強硬”,“克”則指“制勝或駕馭”,兩者結合強調一種辯證的處世哲學。
“柔克”的根源可追溯至老子的《道德經》,其中第36章明确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被視為“柔能克剛”的經典表述。道家認為,水雖柔弱,卻能穿透岩石,寓意持久、溫力量最終能戰勝強硬。這一概念在儒家和兵家思想中也有體現,如《孫子兵法》強調“以柔克剛”作為戰略智慧,避免正面沖突。參考來源:老子《道德經》。
從語義學角度,“柔克”包含三層含義:
為提升解釋的權威性,參考了經典文獻和權威詞典:
“柔克”不僅是一個詞語,更是一種文化智慧,提醒人們在剛性世界中尋求柔性解決方案。
“柔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和柔成事
指以溫和、柔策略處理事務并取得成功,強調外柔内剛的智慧。該含義源于《尚書·洪範》中的“三德”之說(正直、剛克、柔克),其中“柔克”被解釋為“和柔能治”。例如《漢書》提到“高明柔克”,即高明之人通過柔和方式成就德業。
柔忍克制
指以隱忍、克制的方式應對矛盾或挑戰,體現為性格或處事上的隱忍。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曾用此意,建議他人“稍微柔克一下”以平衡性格。
“柔克”與“剛克”相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剛柔并濟”思想的體現,常用于描述政治、處世或性格修養的智慧。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尚書·洪範》或《漢書》相關篇章。
标尺撥悶薄暮采擢娼夫朝靴臣禦初夏從祖祖父當着矮人,别說矮話耽迷吊祭豆棚翻口飛災橫禍分茅錫土分破副貢該宥甘肅省高爵厚祿貫古官署故州海蛤酣色寒鵶耗射合靈解疑釋結犒錫吭唷蠟黃烈缺領示理寃摘伏龍虎節镂衢露塵鸬鹚酒梅雪鬧開佞谀判命牽心挂腸切憂清敏區劃水榭書影夙尚胎動廷吏脫氧核糖核酸玩習頑賊危悰危民問遺小白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