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禮樂教化。與“武功”相對。《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言武功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無所與辭。” 元 傅若金 《書南甯驿》詩:“也知文德能柔遠,傳道新恩欲罷征。” 魯迅 《僞自由書·王化》:“還有什麼事可以做呢?自然隻有修文德以服‘遠人’的 日本 了。”
(2).寫文章的道德。 魯迅 《僞自由書·從幽默到正經》:“又不幸而 榆關 失守, 熱河 吃緊了,有名的文人學士,也就更加吃緊起來……講文德的也有,罵人固然可惡,俏皮也不文明,要大家做正經文章,裝正經臉孔,以補‘不抵抗主義’之不足。”
“文德”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如下:
禮樂教化
指通過文化、禮儀和道德教育來治理社會,與“武功”相對。這一概念在古籍中多次出現,如《易經·小畜》提到“君子以懿文德”,《論語·季氏》強調“修文德以來之”。
寫文章的道德
強調創作文章時應遵循的倫理規範,如魯迅在《僞自由書》中提到的“文德”即指寫作的操守。
文化與道德的結合
現代語境中,“文德”常指文化修養與道德品質的統一。例如在教育領域,既注重知識傳授,也強調品德培養。
人名的寓意
作為名字時,“文”象征學識、文采,“德”代表道德、品行,整體寓意德才兼備、修養深厚。
“文德”既包含古代禮樂教化的治理理念,也涉及個人修養與創作倫理,并在現代延伸為文化道德的綜合體。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論語》《後漢書》等典籍。
《文德》是一個漢字詞彙,其意思指的是文化的品德和素養。
《文德》這個詞的部首是“文”,其筆畫數為4。
《文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它寫作「文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不過,《文德》這個詞的寫法相對穩定,沒有明顯的古代變體。
1. 培養良好的文德,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2. 古代士人注重修身養性,追求高尚的文德。
3. 文德的重要性被廣泛地強調和傳承。
1. 文化
2. 德行
3. 文明
4. 文明古國
5. 品德
1. 品德
2. 素養
3. 道德
4. 修養
5. 美德
1. 惡行
2. 品行不端
3. 拜金主義
4. 喉舌
5. 素質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