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禮樂教化。與“武功”相對。《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言武功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無所與辭。” 元 傅若金 《書南甯驿》詩:“也知文德能柔遠,傳道新恩欲罷征。” 魯迅 《僞自由書·王化》:“還有什麼事可以做呢?自然隻有修文德以服‘遠人’的 日本 了。”
(2).寫文章的道德。 魯迅 《僞自由書·從幽默到正經》:“又不幸而 榆關 失守, 熱河 吃緊了,有名的文人學士,也就更加吃緊起來……講文德的也有,罵人固然可惡,俏皮也不文明,要大家做正經文章,裝正經臉孔,以補‘不抵抗主義’之不足。”
“文德”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以禮樂教化進行統治的德政(核心釋義): 這是“文德”最經典的含義,與“武功”相對。它指君主或統治者不依靠武力征伐,而是通過推行禮樂制度、道德教化、文化教育等溫和、文明的方式來治理國家、感化百姓、懷柔遠人,體現了一種崇尚文明、重視教化的治國理念。例如,《詩經·大雅·江漢》中“矢其文德,洽此四國”、《論語·季氏》中“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均體現了此意。
文章道德、文才與德行: “文德”亦可指個人在文學才華(文)與道德品行(德)兩方面的修養與成就。強調文人學士應兼具優美的文采和高尚的品德,做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層含義常見于對文人品評或自我修養的要求中。
禮樂制度、文化典章: 有時“文德”也泛指一個時代或社會所建立的禮樂制度、文化規範、典章文物等精神文明的成果。它代表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文化高度。
文治之德、文化之功: 引申指通過文化教育、禮儀規範等非武力手段所取得的治理成效和功德。
總結來說,“文德”的核心在于“以文為德”,即以文化、禮樂、道德、教育等作為治理國家和個人修養的根本力量與最高體現。它既是重要的政治理念(與武功相對),也是個人修養的理想境界(文才與德行兼備),更是中華文明崇尚教化、重視倫理精神的集中體現。
引用參考來源:
“文德”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如下:
禮樂教化
指通過文化、禮儀和道德教育來治理社會,與“武功”相對。這一概念在古籍中多次出現,如《易經·小畜》提到“君子以懿文德”,《論語·季氏》強調“修文德以來之”。
寫文章的道德
強調創作文章時應遵循的倫理規範,如魯迅在《僞自由書》中提到的“文德”即指寫作的操守。
文化與道德的結合
現代語境中,“文德”常指文化修養與道德品質的統一。例如在教育領域,既注重知識傳授,也強調品德培養。
人名的寓意
作為名字時,“文”象征學識、文采,“德”代表道德、品行,整體寓意德才兼備、修養深厚。
“文德”既包含古代禮樂教化的治理理念,也涉及個人修養與創作倫理,并在現代延伸為文化道德的綜合體。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論語》《後漢書》等典籍。
并同不逞餐室暢洽逞風愁窖兒窗望磁化泛濫封蓋風和日美風行草靡貴妃粉何幹黑黡鴻大槐膏懽喜箭筈劫簸接翅诘抗浻澋吉祥海雲積憎靠己狂慝坤維攬執連城之璧兩般鈴網橉木隆暑羅亭履穿踵決馬龍車水馬術面飯摩沙難言彷像貧惰青華帝君侵曉趨锵蘧然饒溢仁民人壽保險任職相若果三千威儀沙梨伸伸神珠稅務私冒肅風謝安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