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服飾及旗幟上所繡繪的下降之龍的圖案。《儀禮·觐禮》:“天子乘龍,載大斾,象日月,升龍降龍。” 宋 曾鞏 《降龍》詩:“降龍左右施襟裾,兩廊夾廟深渠渠。”《詩·豳風·九罭》“衮衣綉裳” 宋 朱熹 集傳:“天子之龍,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龍,而無升龍。”
謂以佛法降伏神龍。 唐 靈一 《宿天柱觀》詩:“中宵自入定,非是欲降龍。” 元 薛玄曦 《送朱本初之玉階堂》詩:“慎勿挽弓思射鹿,祇須鑄鐵學降龍。” 陳毅 《悼*********将軍》詩:“自有擎天手,伏虎復降龍。”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石油頭》:“尖刀班,突擊隊,從兩個方向,猛撲鑽台。一個伏虎。一個降龍。帶上管線,壓上井口。”參見“ 降龍伏虎 ”。
“降龍”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發音和具體使用場景來區分:
作為成語(jiàng lóng)
指戰勝強大的對手或解決難題的能力,常用于比喻個人、團隊或國家在逆境中的成功。這一含義源自《西遊記》中降伏神龍的神話故事。例如:“他憑借智慧和勇氣,完成了這項降龍般的挑戰。”
作為傳統圖案(xiáng lóng)
指古代服飾、旗幟上繡繪的“龍頭朝下”的龍形,常與“升龍”(龍頭朝上)組合出現,構成“雙龍戲珠”等經典紋樣。根據《儀禮》記載,天子的服飾需同時具備升龍和降龍圖案,而上公服飾僅有降龍。此類圖案的動勢分為緩、急兩種,緩降龍稱“降龍”,急降龍則可能被稱為“挂龍”。
擴展說明
《降龍》是一個成語,意為戰勝強大、無法征服的敵人,使其屈服或毀滅。
《降龍》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為“阜”(fù),右邊的部首為“龍”(lóng)。
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是:阜(8畫)+ 龍(16畫)。
《降龍》一詞最早出自中國古代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小說中描寫了一場華山論劍,郭靖以少年之力将黃藥師擊敗,黃藥師稱贊郭靖“降龍有術”,因此成了這個成語。《降龍》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廣泛使用,多用于形容戰勝強大的對手。
繁體字為「降龍」。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繁體字中的「龍」字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而「降」字則由「䘏」字代替,整體寫作「䘏龍」。
他以雷霆之勢,一舉擊敗了對手,真是降龍有術。
降龍伏虎、降龍神兵、降龍罐、降龍之劍、降龍摧山。
制敵、制勝、征服。
被降服、受制于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