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瘡口内腐爛生膿。《西遊記》第七三回:“常時刀砍斧剁,莫能傷損,卻怎麼被這金光撞軟了皮肉?久以後定要貢膿。”
“貢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瘡口内部腐爛、化膿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瘡口或傷口因感染導緻内部組織腐爛并産生膿液。該詞常見于古典文獻,如《西遊記》第七三回提到:“常時刀砍斧剁,莫能傷損,卻怎麼被這金光撞軟了皮肉?久以後定要貢膿。”
詞源與方言關聯
醫學背景
膿液是機體因細菌感染後,壞死組織、白細胞和細菌混合形成的滲出物。這與現代醫學中“化膿”的概念相似。
使用場景
多見于古典小說或醫籍,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通常被“化膿”“潰膿”等詞替代。
總結來看,“貢膿”是一個兼具文學性和病理描述的詞彙,生動反映了古代對傷口感染的認知。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方言背景或文獻用例,可參考《西遊記》原文及客家話研究資料。
貢膿(gòng nóng)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即“貢”和“膿”。
“貢”字的部首是“貝”,共有8畫,“膿”字的部首是“⺼”,共有13畫。
“貢膿”一詞的起源比較複雜,最早出自《文選·曹植·傳》,意指“奉獻而膿腐”,形容一種忠誠而有害的行為。目前也有用于醫學上,指膿液内含有大量白細胞和壞死組織等。
繁體字“貢膿”可以描述“貢膿”的意思,與簡體字形态有所不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據研究,古代漢字“貢”的寫法類似于“貢”,而“膿”的寫法類似于“膿”,字形稍有差異。
1. 他以貢膿般的努力為公司帶來了巨大成功。
2. 這個傷口被感染了,産生了大量貢膿。
貢膿-情義:指人對家庭、親戚、朋友等貢獻出許多努力。
貢膿-病症:指身體出現嚴重感染,導緻産生大量膿液。
化膿:指傷口或病變組織發生膿腫并産生大量膿液。
潰爛:指組織發生壞死,表面出現糜爛、潰破的現象。
康複:指受傷或生病的人逐漸恢複健康,沒有出現大量膿液或病變。
愈合:指傷口或病變的組織逐漸長好,沒有發生感染或潰爛。
【别人正在浏覽】